欄目介紹
《高校信息化應用》聯手新華三集團推出“數字化精耕者”專欄,聚焦國內高校數字化精耕者們有序推進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規劃的經驗,分享不同類型高校在教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深化以技術賦能場景的創新實踐。
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具有鮮明交通特色的省屬公辦全日制普通高校,是首批職業教育信息化標桿學校建設單位、全國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樣板校、教育部首批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試點院、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牽頭單位、國家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培育單位和教育部首批職業院校網絡與信息安全專業校企合作建設項目院校,是河北省校園網絡安全工作先進集體。近日,《高校信息化應用》采訪了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信息管理中心主任郭軍城,全面深入了解學院在數字時代背景下的教育變革與數字化轉型之路。
《高校信息化應用》:職教和普通教育是不同類型、同等重要的兩類教育,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請問,學校在從普通教育模式向產教融合、特色辦學的類型教育方向轉變上,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
郭軍城: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字經濟時代肩負著培育數字化技能人才、助力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職責。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提出“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產教融合作為職業院校服務社會、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方式,是打通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重要手段。
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對接交通強國戰略,緊跟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需求,面向河北省重點產業,針對專業群所面向的職業崗位群和產業鏈,以專業之間的技術關聯、行業關聯和職業關聯整合專業資源,依托學院優勢特色專業,優化布局,打造7個專業群,形成互促互競的“國家-省-學院”三級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體系。
學院設立“產教融合實踐中心”辦公室,組建實踐中心工作指導委員會,建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職業教育資源和“雙師”教學團隊,制定雙導師管理制度以及招生考試評價實施方案,統籌在職員工培訓工作,以及開展國際合作交流等方式,全力推動產教融合發展和特色化辦學。
一是積極提高專業群集聚度和配套供給服務能力。學院與行業領先企業深度合作建設“汽車檢測技術技能大師工作室”和“張慶宇公路工程創新工作室”等2個省級技術技能大師工作室,致力于技術創新和培養杰出的技術技能人才,服務重點行業和支柱產業發展。立足河北、面向京津冀,依托交通專業優勢,利用自身智力資源,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深度融合、密切合作,參與科技攻關,提供技術服務,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
二是積極打造產教融合平臺,加強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建設交通領域品牌專家智庫集群,服務區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學院與河北省交通運輸廳共建“路橋工程專家智庫”,提供道路橋梁工程、道路養護管理、工程造價、鐵道工程技術等方面的智庫咨詢與服務。學院與河北省數字經濟聯合會、河北省道路運輸協會、阿里云、石家莊鐵道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等單位共同建立“現代物流行業智庫”,服務河北省國家商貿物流基地建設和石家莊市現代商貿物流千億級產業集群建設。學院與河北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共同建設“哲學規劃專家智庫”,在思政建設、勞動教育、十四五規劃等方面出言納策。
三是牽頭組建河北省交通職業教育集團,充分發揮職教集團推進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紐帶作用,積極推進辦學模式、培養模式、教學模式、評價模式改革,被教育部評為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培育單位。學院與中建路橋、中鐵集團、中外運、上汽大眾等500強企業深度合作,構建“互嵌共生”的校企命運共同體,積極探索實踐“訂單培養”“現代學徒制”“產業學院”“跨境學徒制”模式,實現了校企合作模式迭代升級;與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簽約成立全國首家“長城汽車產業學院”;上汽大眾SCEP項目已建成華北地區規模最大、河北省唯一的五星級標桿基地。學院是教育部國培項目基地、教育部—中國聯通職業院校骨干教師“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專項培訓基地、汽車維修技術類專業領域人才國家培養基地,是中國公路建設行業協會在河北省唯一認定的培訓合作機構。學院院長在學徒制國際研討會上做專題主旨報告。
四是推動各類主體深度參與職業學校專業規劃、人才培養規格確定、課程開發、師資隊伍建設,共商培養方案、共組教學團隊、共建教學資源,共同實施學業考核評價,推進教學改革,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一方面,在構建好的產教融合大數據平臺的基礎上,搭建產教人才供需信息平臺,推行產業規劃和人才需求發布制度,引導職業學校緊貼市場和就業形勢;另一個方面,在產教融合大數據平臺建設的過程中,加強戰略研究,提高管理水平,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優化配置、深化管理”的原則,充分發揮產教融合平臺作為產學交互學習與協同創新“場”的作用。
《高校信息化應用》:教育數字化轉型教育領域的“關鍵詞”,您認為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目標和意義是什么,職業院校數字化轉型面臨哪些挑戰,學校在數字化轉型方面進行了哪些實踐探索?
郭軍城: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苯逃龜底只D型是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發揮數字技術全面賦能教育創新的內生變量,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人人時時處處的教育教學場景,重塑支持個性化、終身化學習的教育新形態,提高全民數字化適應力、勝任力,有機結合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和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教育強國的戰略目標,在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方面大有可為。
教育數字化轉型,是要面向數字時代,更新教育理念、變革教育模式,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建設高質量、人性化終身學習體系,立足為每個學習者提供最適合的教育,成就其最大的社會價值,運用教字技術發揚學習者潛質、激發學習興趣、深化數據驅動大規模因材施教、培養綜合創新能力。
面對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與預期效果不匹配,信息化支撐教育教學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能力需進一步加強,以及師生的數字化素養培訓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的挑戰。學院組建了書記、院長“雙掛帥”的數字化轉型工作專班,分管院領導為本領域數字化第一負責人,形成了全院上下統一領導、聯合推動、分工負責、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協同推進機制。此外,還充分發揮了“政校企研”多元參與的信息化專家委員會智庫作用。
學院明確了“三轉三融三優”的數字化校園建設理念。
“三轉賦能”,即內容資源轉向數字媒體新形態,實現物即載體的數字化;平臺應用轉向數據賦能新場景,實現過程活動的數字化;辦學模式轉向數智融創新理念,實現理念機制、組織文化的數字化。
“三融提質”,即融入產教融合新需求新要素,增強職業適應性;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全周期,提高教育教學過程質量;融入面向未來新素養新技能,促進師生全面發展。
“三優指引”,即用戶體驗優,提升師生獲得感和幸福感;關鍵辦學能力優,彰顯學院優秀的辦學能力;人才培養質量優,向社會輸出優秀的教育成果。
“三轉三融三優”是學院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理念和實踐路徑,它們緊密聯系、層次遞進,共同推動學校更好地適應數字化時代的需求,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近年來,學院始終堅持將教育信息化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信息化項目經費年均投入3000萬元,在事業經費中的占比超過10%,并且取得了不少的建設成效:
網絡基礎設施先進完善
城域網聯通兩地三校區,4出口5GB+帶寬,5G+WIFI 6全覆蓋,實現IPv6規模部署,信息點數9700+;開通了5G專網;學習場館具備物聯感知智能交互能力。建有千核算力、500T存儲的“云上交院”數據中心,納管300+主機。安全設備初步實現信創國產化,12個核心系統通過等保2.0二級認證,有效保證信息系統和個人數據安全。
數字化育訓空間智能泛在
建有智慧教室200間,支持常態錄播、課堂互動、遠程直播、測評考試、巡視督導,年沉淀課堂教學視頻100T以上,打造融自適應學習、智能診斷、智慧評價為一體的線上育人空間,自主研發智慧雙創教育數字化服務平臺,依托網絡教學平臺年均開展虛擬教研活動40次。構建學生全程深度參與的學習情境,全部課程開展混合式教學,將企業生產現場接入課堂直播間,200余名企業教師實現“云端授課+線下教學”同步聯動。
強力推進數字轉型與數據治理
基于自主定制的“一網通辦”平臺,整合40+業務系統,實現統一入口、統一身份,支撐智慧教室、仿真實訓、數字迎新、績效評價、數字安防等應用場景120+,年完成流程12000項,實現數據多跑路、師生少跑腿。建有大數據中心,施行校本數據標準,完成31個業務系統、372張核心業務表數據集成,數據總量達2億條;開放數據接口32個,助力數據資產分級分類管理共享。
數字化支撐教育評價初具成效
依托學院大數據與決策分析平臺,伴隨式采集教學過程數據6000多萬條,實現過程的實時監控、即時反饋和精準評價,年生成課程教學質量評價報告2300余份,助推課堂教學質量持續提升,支撐數據驅動交通特色高職教育評價體系。
優質數字資源普惠共享
學院與中建路橋等領軍企業、科研院所合作,共建《道路養護與管理》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建成省級專業教學資源庫4個、院級專業教學資源庫7個。制定學院《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應用管理辦法》,持續開展百門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工作,建成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門、省級32門。依托國家示范性職教集團共建智慧交通職業教育資源共享中心,實現優質資源的跨界融合、開放共享。學院與行業龍頭聯合打造96門“金課”、省級數字教材1部。依托學院虛擬仿真平臺對接石家莊地鐵、河北路橋等領軍企業的75個真實項目和典型工作任務,構建“教學研創賽”一體化虛擬仿真實訓場景,建有國家級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1個、省級2個,省級虛擬仿真實訓課程9門。利用“互聯網+職業教育國際合作云平臺”,為泰國300余名學生提供“中文+技能”培訓。被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收錄優質資源:專業教學資源庫(群)7個、在線精品課68門、視頻公開課3個、虛擬仿真資源17項,惠及學習者28萬余人。學院是省內唯一接入CARSI(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聯邦認證與資源共享基礎設施)的高職院校。
師生數字素養顯著提升
學院打造了“1258”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體系,并在學生層面和教師層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學生層面:在自主學習能力上,線上學習與虛擬實訓覆蓋全部學生,MOOC證書取得率達70%以上;在數字創新能力上,參加“互聯網+”等創新創業大賽人數年均增長8%,近三年互聯網+國賽獲獎7項;在數字自診能力上,學生可即時獲知自身德智體美勞等表現數據,及時改進;在數字化崗位勝任力上,畢業生在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數字化崗位就業比率逐年提高。教師層面:獲全國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二等獎5項、三等獎1項,省一等獎15項;獲全國優秀教材二等獎1項,“十四五”國規教材10部,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2個,近五年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
標志性成果典型豐碩
學院是首批職業教育信息化標桿學校建設單位、全國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樣板校、第一批職業院校數字校園試點、國家級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培育單位、國家級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首批職業院校網絡與信息安全專業校企合作建設項目院校、教育部“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培訓基地、全國“職業院校服務全民終身學習”項目實驗校、教育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自主試點單位、全國優秀易班共建高校、“區域終身學習發展共同體”項目實驗點、河北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第二批試點院校、河北省校園網絡安全工作先進集體等。此外,學院還多次入選教育部信息化發展案例集。
輸出“交院數字經驗”示范引領
首先是推動了省域數字校園標準建設。參與制定河北省數字校園建設評估標準,牽頭完成《高等院校智慧宿舍綜合管理技術規范》等2項標準立項申報,主持參與電子產品制造技術、智能交通技術運用等20余項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其次是贏得了廣泛行業認可。幾十所院校前來考察交流,多次受邀就教學診改、虛擬仿真、數據治理等做會議交流和主題發言。最后是擴大了品牌影響力。央視新聞聯播、河北省新聞聯播、現代高職教育網、長城網等對學院數字校園、資源建設、教學改革等進行了專題報道。
《高校信息化應用》:作為全國職業院校數字校園樣板校,學校在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方面有哪些舉措。
郭軍城:在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以及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上,學校主要實施了四大工程:
在新型基礎設施提質工程方面,一是升級新型網絡設施,引入5G專網、無線高密、物聯專網,包括:率先推行IPv6規模部署,實現雙棧共存;部署SDN智能網關,實現集中靈活、動態高效網絡管理。二是搭建新型支撐平臺,推進云網融合,建設綠色節能、低碳環保的模塊化數據中心,打造快速、高效、安全的超融合私有云,建成擁有千核算力、PB級存儲的“云上交院”,點面結合、成熟先上開展物聯網數字孿生、RPA數字員工、MPP大數據多維分析、混合云等技術形式探索應用,有力支撐“教研訓管評”等核心業務平穩運行、長效發展。
在育訓空間數字工程方面,一是創新理實一體、工學結合、校企聯動的混合教學方式。二是打造線上學習空間,推動終身學習,惠及校友合作企業等社會學習者。三是瞄準專業實訓教學中“三高三難”等現實問題,打造高水平職業教育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四是積極應用虛擬現實、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化技術改造傳統實驗實訓空間與設備,建設虛擬工場、虛擬實訓室、仿真實訓系統等各類數字化實驗實訓軟件/平臺/系統。
在綠色安防增效工程方面,一是搭建智能安防綜合管理平臺及視頻監控、出入口管理、周界防護、人員對講、車輛管理、電子巡查、預案管理、消防可視化、應急指揮等組成的平安校園系統。二是構建以能源管理為核心,以后勤條件建設、后勤資產管理、后勤工程管理、后勤物業管理為主要內容的后勤管理信息化服務體系。
在信息安全鑄盾工程方面,一是健全網絡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業務部門網絡安全工作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二是加速信創國產化、正版化進程,提升威脅態勢感知處置能力,鞏固全方位、立體式、自適應校園網絡安全防御體系,有效保證信息系統和個人數據安全。
《高校信息化應用》:學校在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科研的深度融合,暢通數據資源大循環方面有哪些探索。
郭軍城:在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科研的深度融合以及暢通數據資源大循環上,學校主要開展了四個方面的工作:
專業課程數字化
對應國家、地方戰略性新興產業數字化和數字化產業領域,升級優化現代物流管理、航海技術、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等34個傳統優勢專業,孵化數字經濟催生的智慧物流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等14個新興專業。制定落實適應數字化社會發展和崗位需求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開設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線上通識課,開展全民數字素養技能培訓,線上學習與虛擬實訓覆蓋全部學生。應用線上教學資源、平臺等數字化手段支撐中高職貫通人才培養,建立基于互聯網的終身學習服務體系。積極對接普通本科、職業本科的優質課程資源,為有志繼續深造的同學提供預科教育機會。
教學管理數字化
整合教務系統、智慧職教、教師發展綜合服務平臺、教學過程管理系統和質量評價系統等16個信息化教學管理系統,實現對課程資源進行管理和開放共享,與智慧教室深度融合,支持師生交互、教學過程數據積累。將企業生產現場接入課堂直播間,200余名企業教師實現“云端授課+線下教學”同步聯動。積極探索AIGC大模型對話系統用于無線傳感網絡課程教學實踐,提升學生探索新知的效率和能力。
建設普惠優質資源
建立校、省、國家三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管理機制,成立數字資源建設委員會,構建對接真實生產環境的專業知識圖譜和課程技能圖譜,校企共建“興趣導向、素質培養、專業融通、共享開放”的職業教育資源共享中心。擴大數字資源覆蓋面,整合圖書館電子文獻、虛擬仿真實訓場館、理實一體化實踐教學資源,面向企業、社會開放共享。深化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應用,提高學院“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資源貢獻度。深化職普、中高職銜接、校企的資源共享平臺和方式。
數字化支撐科教融匯
建立健全多層次、全過程、全方位科學高效的科研信息化管理體系,持續完善科研管理系統平臺、搭建科學研究協同創新平臺,助力學院科研管理服務水平的持續提升。推進科研數據標準規范體系建設,健全科研數據共享協調機制,提升科研信息數據治理的數字化水平。構建信息化條件下雙創實踐體系,推進創新創業實踐,服務學生創新素養全面提升。
《高校信息化應用》:2023年是實施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學校在“十四五”期間將重點推進哪些工作?
郭軍城:學院在“十四五”期間將重點推進雙高建設、新校區建設、職教本科建設三大任務。
學院將整體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以數字技術手段促進教育全要素、全業務、全領域和全流程的系統重構與文化革新,推動教學方式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習者為中心轉變,教育教學從融合應用向創新發展轉變,培養方式從大規模標準化向大規模個性化轉變,培養內容從知識能力向素養建構轉變,教育評價從粗放單一向精準多元轉變,決策治理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積極建設校省國家三級教學資源庫、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堅持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積極參與教學能力大賽及“互聯網+”、信息素養大賽,配合國際化走出去戰略,爭創全國職業教育信息化標桿院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科研服務水平,提升科學決策和教育治理能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學院制定了覆蓋全業務領域的《學院整體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涉及師生素養提升、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新基建等八大方面25項重點任務。學院圍繞培養面向未來的高素質數字化技術技能人才1個目標使命,提升學生數字化勝任力、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和學校數字化辦學能力3種數字化關鍵能力,建設“冀交智腦”決策分析駕駛艙、一體化智慧教學云平臺、數字資源共建共享中心、敏捷管理服務平臺、信息安全保障平臺5類數字平臺,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和優質教育資源體系2大數字基礎,實現內容資源數字化、學習空間泛在化、管理服務敏捷化、應用生態場景化4種數字轉化,推進黨建鑄魂育人工程、數據治理賦能工程、數字素養躍升工程、育訓空間再造工程、優質資源普惠工程、業務流程重構工程、新型基礎設施提質工程、平安綠色增效工程、信息安全鑄盾工程、國際影響力提升工程10大數字化示范工程。面向學生打造智能課堂、一站式社區、綜合測評、聚合消費、職業發展等數字化場景,面向教師打造虛擬教研室、協同科研、職稱評聘、考核評價等數字化場景,面向管理者打造領導駕駛艙、智慧黨建等數字化場景,面向社會人員打造技術培訓等數字化場景。
《高校信息化應用》:在校企合作方面,學校與新華三集團有哪些探索,并取得了哪些積極成果。
郭軍城:2017年,學院與新華三集團合作建設構建校園數據中心,為學院提供了先進的數據存儲和處理設施,為學院信息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8年,學院與新華三人才研學中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加強了雙方在教育培訓、科研合作等方面的合作關系,為師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和交流機會。
2019年,學院部署新華三綠洲大數據平臺和BI駕駛艙,并借助其在數據分析和決策上提供的強大支持,幫助學院更好地了解和應對各項運營和管理挑戰。
2023年,學院與新華三集團校企合作共建安全運營中心,進一步強化了學校與新華三集團在安全領域的合作,共同致力于保障學校信息系統和數據的安全運營,為學校數字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