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和我國《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全面實施,以5G、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不斷深化,教育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新時期我國教育信息化深度發展所肩負的時代使命。
2020年10月,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在開篇就明確提出“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1]。教育評價對于教育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育數字化轉型成為全球教育發展新方向的時代背景下,教育評價的數字化轉型無疑是引領教育數字化改革的根本抓手和關鍵著力點。
教育評價關乎教育的發展方向,而教育評價的數字化水平則決定著學校辦學方向的正確性和精準性。無論是教育評價的數字化轉型,還是教育整體的數字化改革,聚焦信息網絡、平臺體系、數字資源、智慧校園、創新應用和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新基建無疑是教育數字化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底座。
然而,僅僅將信息技術作為教育教學改革助推力量的數字教育觀已經難以適應“互聯網+教育”深度融合、創新發展的時代趨勢,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重塑教育的顛覆性力量,能夠實現對教育的數字化重構,打造一個傳統與數字無縫聯通的高質量教育新體系。
云中蘇大作為全球首個基于沃土數字平臺(企業數字平臺)的云中大學,自創建以來,建成全國首個高校數字中臺和第一個5G+VR的360教室,產生了第一個云中蘇大原住民,成為第一個在現場孵化云中教室的高?!?/div>
不同于傳統教育信息化對校園信息基礎設施、基礎軟件和應用軟件等進行局部升級換代,云中蘇大旨在利用5G、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物理空間的大學數字化,通過把海量的數據匯聚云端,猶如在空中有一個鏡像的大學,實現邊端管云的無縫連接,使云中蘇大更加智能化、智慧化。
根據摩爾定律,數字技術變革的指數速度已經超過了社會、政治和許多經濟機構的適應能力[4]。云中蘇大的誕生正是為了大學更好地適應技術的飛速發展。許多學者將數字化轉型視為一種策略、過程或者模式[5]。
云中蘇大依托沃土數字平臺的核心能力,從數字化基礎設施底座、數據與能力中心以及教育服務等三個維度推動蘇州大學的數字化轉型。通過數字化轉型推動基于數據的信息透明和對稱,提升組織的綜合集成水平,提高社會資源的綜合配置效率[6]。
云中蘇大基于相關數字化辦公平臺搭建云中蘇大應用門戶,基于智能運營中心(Intelligent Operations Center,簡稱IOC)搭建校園智慧大腦,基于云邊端建設智慧教室,重塑蘇州大學的時空樣貌,使得真實世界的蘇州大學和虛擬世界的云中蘇大融為一體,從而實現蘇州大學的全方位數字化轉型。
蘇大鑒略:蘇大教育評價數字化轉型的基本構想
如果說云中蘇大是蘇州大學數字化、智能化的鏡像,那么蘇大鑒略(SUDA-SEE)則是云中蘇大的智慧大腦。無論是云中蘇大的數字底座,還是數字資源和應用門戶,其核心是實現蘇州大學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等關鍵教育場景的全面數據化,其中既包括關鍵實體的數字化,也包括關鍵事件的數字化,既包括過程的數字化,也包括結果的數字化。
有學者認為,參與者、目標和技術是數字化轉型的關鍵[7]。對于蘇大鑒略項目而言,項目參與者、目標和技術同樣重要。正是在云中蘇大建設不斷向縱深推進的背景下,時任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教授首次提出了蘇大鑒略的基本構想:
蘇大鑒略就是一個蘇州大學的全景式畫像,涵蓋學校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等多個教育場景(Scene),同時包括處于上述場景中的多個實體(Entity),比如學生、教師、學院和職能部門等關鍵實體,還涉及各類場景中圍繞實體發生的各類事件(Event),最終通過場景(S)—實體(E)—事件(E)的全面深度數字化刻畫形成一個動態精準、立體可見的云中大學。
蘇大鑒略作為云中蘇大教育評價數字化轉型的主要載體,肩負著蘇州大學如何更加科學精準地回答“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教育根本問題的重要使命,旨在“以形成富有生命力的教育評價系統,使評價過程更加科學、結果更加準確、手段更加豐富”[8]。
為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基于蘇大鑒略場景—實體—事件構成的全景式畫像,蘇大鑒略首先研制形成了涵蓋學生、教師和學院三大實體的蘇大鑒略系列畫像指標體系,旨在引領學校內涵發展、創新發展、特色發展,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然后,基于蘇大鑒略指標管理平臺所提供的各類功能,系統化、標準化地實現蘇大鑒略學生畫像、教師畫像和學院畫像相關指標的構建,定制開發各類指標數據。
之所以選擇學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師和學院作為蘇大鑒略的核心實體,是因為學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直接對象,也是衡量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主體;教師則是決定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也是高校開展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主要力量;而學院(系、部)是承擔教學、科研和服務具體任務的二級單位,是高校內部治理的基本單元。
因此,蘇大鑒略最終從學生、教師、學院、職能部門、學科和專業等多個實體中選擇學生、教師、學院作為基本實體,并圍繞三個實體及相關場景和事件構建形成了本科生畫像、研究生畫像、教師畫像和學院畫像等四個系列評價指標體系,作為蘇大鑒略全面數字化的主要依據。
每個實體的畫像又包含數字信息系統、發展系統和預警系統三個子系統。其中,數字信息系統主要基于實體的基本數據為其勾勒基本畫像,而發展系統則是各個實體的核心,目的是促進實體的發展,預警系統則為實體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提供預判和避免風險的具體策略。圖1為學生數字畫像的系統構成。
圖1 學生數字畫像的系統構成
以學生素質能力提升為核心的學生數字畫像
學生數字畫像分為本科生數字畫像和研究生數字畫像,二者都包括學生數字信息系統、學生素質能力發展系統和學生成長預警系統這三個子系統。對于高校而言,人才培養始終居于首位,而學生素質能力的不斷提升又是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因此素質能力發展系統也就構成了學生數字畫像的核心,直接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
具體而言,學生數字信息系統定位于通過學生個人的基本信息(如身份信息、院系信息、家庭信息等)勾勒學生的基本畫像,讓具有相應權限的個人或部門及時了解學生個體和群體的總體情況。
學生素質能力發展系統旨在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素養能力的發展,是學生畫像的核心。本科生的素質素養能力系統包括品德素養、文化素養、健康素養、學習能力、專業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等三大素養五項能力,共計30個二級指標和77個三級指標及若干具體參數,涉及德智體美勞等全部維度(如圖2所示)。
每項素養或能力包含若干二級指標、三級指標及其權重,每個三級指標還包括具體的參數、賦值和計算規則,最終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和計算得出學生各項素養能力分值和總值,并為學生提供個人素養能力后續發展的具體策略建議。
圖2 學生“三大素養五項能力”飛盤模型
學生成長預警系統作為學生成長的“托底”系統,主要目的是當學生的學業、經濟、健康、就業和安全等方面存在風險時,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提醒和幫扶,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健康成長。
例如,學生數字畫像會根據學生的日常消費、家庭背景和勤工助學等數據對學生的經濟狀況做出預判,特別是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狀況,然后提出改善學生經濟狀況的方法策略,為輔導員及學生工作有關的人員提供參考依據。
以激發教師活力為宗旨的教師數字畫像
教師畫像同樣包括教師數字信息系統、教師活力激發系統和教師發展預警系統三個子系統。教師作為高校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具體執行者,其活力狀態直接決定著他們的工作狀態和成效,因此教師活力激發系統構成了教師數字畫像的核心。
具體而言,教師數字信息系統主要通過教師的基本信息、個人經歷和教師資質等數據勾勒出教師的基本畫像,便于教師本人和相關學院及學校對教師個體及群體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教師活力激發系統則聚焦師德師風、教學活力、科研活力等五個維度(一級指標),覆蓋政治素質、師德規范、學術道德等16項二級指標和45項三級指標及若干具體參數,內容涵蓋教學、科研、服務等數十個教育場景(如圖3所示)。
教師活力激發系統通過這些指標有關的大數據分析計算得出教師五項活力的分值及活力總值,然后根據教師個人成長基礎和學校短期及中長期發展規劃形成評價教師活力的不同等級,并為教師提供與本人密切相關的若干指標的目標預測、個性化推薦及改進策略,結合教師的已有基礎和發展傾向,針對性激發教師的相應活力,促進教師專業的充分自由發展。
圖3 教師五維活力激發飛盤模型
教師發展預警系統則圍繞師德預警、教學預警、科研預警和服務預警四個維度分析教師在工作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師德失范、違反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規定的風險,及時發現和制止教師的不當行為。例如,師德預警方面是否要求學生從事與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無關的事宜,是否存在抄襲剽竊、篡改侵吞他人學術成果等行為;教學方面是否違反教學紀律、敷衍教學,發生過教學事故等。無論是教師數字信息系統,還是教師活力激發系統,亦或是教師發展預警系統,其根本都是服務于教師的專業發展。
以增強學院競爭力為導向的學院數字畫像
如果說學生和教師是蘇大鑒略的核心主體,那么學院(系、部)則是學校內部治理的基層單位,也是師生開展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等活動的直接依托。因此,學院就成了蘇大鑒略的第三大實體,而學院競爭力則是學院數字畫像的核心關注。
學院競爭力不同于學院綜合實力,但又同綜合實力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實力作為一個相對靜態的指標可以衡量一個學院學科專業發展的整體水平,而競爭力則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指標,可以用來衡量一個學院在學校內部或省域、全國乃至國際同類學院的相對實力,對于學院的發展進步具有較強的引領價值,因此蘇大鑒略將競爭力作為學院數字化評價的核心。
學院數字畫像由學院數字信息系統、學院競爭力提升系統和學院發展預警系統三個子系統組成。其中,學院數字信息系統主要基于學院的基本數據(如黨政領導、組織機構和學科專業等基本信息)勾勒學院的基本畫像,學校有關個人或部門可通過該子系統全面了解學院的基本情況。
學院競爭力提升系統則由黨建引領、資源投入、師資隊伍等10個一級指標、41個二級指標和249個三級指標及若干具體參數構成,旨在對標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劃,通過學院所有指標相關數據的分析,基于一定算法計算得出學院各項指標的具體分值及競爭力總值,從而明確學院在全校、全省、全國,乃至國際范圍的相對位置,并根據具體的學院評價報告為學院提供一定期限內提升自身競爭力的方法與策略。
學院發展預警系統針對學院師資、教學、專業、科研和學科等方面在過去一段時期內可能存在的發展勢頭減緩、后勁不足等問題進行適時預警,以防止學院發展態勢的不斷下滑(如圖4所示)。例如,師資方面,通過對引進教師的年度、數量、層次、年齡、學科及潛力的數據分析,加上對教師自主培養、師資總體結構(如職稱結構、學緣結構、年齡結構等)的對比分析,形成對學院師資梯隊合理性及未來趨勢的預判,進而為學院人才引進和自主培養提供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圖4 學院發展預警系統
云中蘇大通過多年的數據積累,不斷完善數字技術在蘇州大學的落地和創新,為蘇大鑒略的全景式畫像應用創造了條件。蘇大鑒略基于學生、教師和學院等實體大數據的評價、預警、分析模型旨在對實體有關的場景和事件大數據進行深度分析與挖掘,實時動態掌握蘇州大學各類實體、場景和事件的運行態勢,從而實現對教育的科學評價、精準預測和智能引領。
具體而言,面向學生、教師和學院的全景式畫像應用平臺將全校微觀運行和管理等方面的業務通過技術手段形成針對實體的鏡像化指標,通過指標規則建立模型賦能應用業務功能,實現學生五育并舉的素質能力評價,強化學生的自我認識和自主發展;基于教師活力的數字化評價,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基于學院競爭力的大數據分析,促進學院競爭力的不斷提升,最終實現數智時代大學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數字化轉型:蘇大鑒略面臨的現實挑戰與出路
教育的數字化轉型不僅需要5G、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還需要按照特定結構和規則累積的有關實體的海量數據,然后基于一定算法和模型通過大數據分析對相關實體的現狀和趨勢進行精準的描繪和預測,并能給出指向明確的合理化建議。不僅如此,教育組織和個體在進行數字化轉型實踐時,還需要通過創建數字化文化來轉變思維方式[9]。
云中蘇大同樣肩負著創建校園數字文化、創新思維方式的責任,只不過這個過程更加漫長一些。蘇大鑒略作為云中蘇大的智慧大腦,是云中蘇大的核心所在,但同時也是云中蘇大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最具挑戰的部分。
一方面,蘇大鑒略的基本構想及全景式畫像系列指標體系確實為云中蘇大各類教育場景、教育實體及事件提供了數據歸集的統一標準和框架,但要實現蘇大鑒略系統與已有上層應用系統的無縫對接仍然非常困難,這也是項目最終落地面臨的首要挑戰。由于設計理念不同,以數據存儲和共享為主的傳統應用系統與以大數據分析和畫像為主要任務的蘇大鑒略系統有著本質的不同,二者要實現技術上的對接比較困難。
另一方面,蘇大鑒略的主要價值是基于學校典型場景、重要實體和關鍵事件的全量數據進行實時動態的大數據分析。因此,學校重點實體、場景和事件數據的采集積累就成為蘇大鑒略系統能否充分發揮預測和引領作用的關鍵所在。
然而,已有數據維度單一、數據量不足、需求數據采集困難等問題也成為制約蘇大鑒略數據歸集的重要因素。如何方便、快捷地智能化采集實體畫像所需要的各項數據是蘇大鑒略后續仍需不斷探索完善的重要方面。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注定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必然是一個持續發展、不斷深化的過程。蘇大鑒略作為云中蘇大的運行核心,是蘇州大學數字化轉型的關鍵,也是決定云中蘇大能否真正實現鏡像化、智能化的根本所在。前路漫漫,蘇州大學創建了云中蘇大,云中蘇大孕育了蘇大鑒略,在“互聯網+教育”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百年蘇大將乘云中蘇大的東風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繼續書寫新的篇章。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2022-09-08].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
[2]祝智庭,胡姣.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實踐邏輯與發展機遇[J].電化教育研究,2022,43(1):5-15.
[3]熊思東.“云中大學”成為智能時代大學新形態[EB/OL].[2022-09-1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1846851055862229&wfr=spider&for=pc.
[4]HANNA N.A role for the state in the digital age[J].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2018,7(1):5-15.
[5]CICHOSZ M,WALLENBURG C M,KNEMEYER A M.Digital transformation at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barriers,success factors and leading practice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20,31(2):209-238.
[6]馬俊,司曉等.數字化轉型與數字變革[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20.
[7]MARIA L.BENAVIDES C,ALEXANDER J,etal.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Sensors,2020,20(11):1-22.
[8]祝智庭,胡姣.教育智能化的發展方向與戰略場景[J].中國教育學刊,2021(5):45-52.
[9]KANE G.The technology fallacy:people are the real key to digital transformation[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2019(62):44-49.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課題(BHA190156)、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中之重課題(2021JSJG011)、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2021JSJG338)及江蘇高?!扒嗨{工程”資助。
來源:《中國教育網絡》2023年5月刊
作者:張志平(蘇州大學數據資源與信息化建設管理處)、秦煒煒(蘇州大學教育學院)
責編:陳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