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廣學 北京大學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尤其進入后工業時代以后,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對當今世界的影響日益深遠,信息化作為革命性力量對整個人類社會的作用逐漸被大家認知和理解。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網信事業代表著新的生產力、新的發展方向?!彪S著網信事業相關技術的不斷成熟,數字化、智能化正在成為助推我國科技跨越發展、產業與社會治理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關鍵力量。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建設“雙一流”、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先后多次針對數字化、智能化領域進行集體學習。黨的二十大首次將推進教育數字化納入工作報告,大會報告有多處提及利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等的重要論述。
2023年3月全國兩會結束之后,國家數據局宣告成立,負責協調推進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作出的重要論斷和重大部署,都在順應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趨勢。
當然,也有這樣的畫外音:2022年11月底,人工智能對話聊天機器人ChatGPT面世,迅速在社交媒體上走紅,短短5天,注冊用戶數就超過100萬,到2023年1月末,其月活躍用戶已突破1億。
在2023年3月全國兩會上,有人大代表提出:類ChatGPT可能是人工智能最大技術躍遷,應當加快推進中國認知智能大模型建設,在自主可控平臺上讓行業盡快享受AI紅利,讓每個人都有AI助手。同時,多家學術期刊發表聲明,完全禁止或嚴格限制使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機器人撰寫學術論文,多所高校也有類似的說法和規定。
以上,就是我們要了解的時代大幕。
高校數字化轉型的背景與意義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應社會發展和時代需要,以信息化推進教育體系的深層次、系統性、革命性變革,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已是刻不容緩。
近年來,教育部陸續發布《教育信息化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規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統籌規劃教育領域信息化發展的中長期發展目標、發展方向、重點任務等;
同時,發布《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加強教育系統數據安全工作的通知》《高等學校數字校園建設規范(試行)》,通過一系列細化部署,扎實推進基礎設施、管理信息化、數據安全等領域的規范建設。
這是教育系統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是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推進信息化時代的教育變革,建設教育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具體生動實踐。
早在2022年初,《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就將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作為重點任務進行部署,提出“強化需求牽引,深化融合、創新賦能、應用驅動”,“加快推進教育數字轉型和智能升級”。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已成為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心,作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創新路徑,將引發高等教育支撐體系的重塑和再造。
2023年2月23日,全國24所高校與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數據服務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要建立長期、穩定、可持續的合作伙伴關系。
數字化轉型的難點與痛點
觀念意識轉變
高等學校信息化發展走過幾十年的歷程,北京大學的信息化建設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這期間,信息化的角色定位大致經歷了“輔助—支撐—引領”的過程。然而,除網信工作者及相關專家認可信息化“引領”的定位,但在相當多的師生員工心目中,信息化仍處于“支撐”,甚至是“輔助”的位置。
同時,很多高校體量大,二級單位眾多,各單位領導及員工對信息化的認識水平和重視程度存在差異,各個單位的信息化發展水平不均衡,統籌協調進而融合發展的難度很大。而且,學校條塊管理的現狀沒有根本改變,信息化作為業務領域之一,與其他傳統業務并立,跨領域溝通協調難度和成本依然存在。
數字化、智能化高速發展的今天,能否快速高效統一思想和認識,順應時代和技術潮流,通過技術改進流程、提質增效,相當程度上影響和決定教育事業發展變革的成效。
制度體系轉換
數字化、智能化相關技術應用及其革新,會塑造新業態,促使管理調整和完善。因此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必然要求規章制度體系與技術配套,原有的規章制度必須適應技術要求和業態需要,作出修訂、廢止或立新,從而形成新的規章制度體系,以此來改變管理服務部門的職責分工,調整或重新界定單位間的職能分界、業務邊界,重新賦予師生員工相應的權利和義務。
從長遠發展考慮,學校還必須建立良好的工作機制,形成融合流程、辦法、管理、措施的復合體系,保障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和發展升級。
資源利益調整
信息化建設初期,各單位各自為政開發了很多信息系統,支撐起管理服務業務的開展。各單位在資源配置方面的職權,也通過系統以及積淀的各類數據資源的主導權得以體現,原有的機構設置、管理辦法、運行模式已經形成一種強大慣性,技術從業者在業務領域往往缺乏足夠的話語權,能夠參與或制定規劃,卻無力協調統籌有效執行落實。
在新的發展改革階段必須要適應新的變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需要打破各自為政、信息孤島的狀態,統一謀劃、統一標準、統一實施、統一權責,任何單位和個體都需要努力適應這種變化趨勢,主動走出舒適區,著眼大局,謀求長遠利益和整體效益。
評價機制探索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并指出,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
《方案》在“改進高等學校評價”的重點任務中提出“制定‘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改進高校經費使用績效評價”等舉措。教育部在加強教育管理信息化及教育新基建等若干重要文件中,對加強教育治理,建立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動態監測進行了強調。近幾年,教育部科信司每年都進行年度教育信息化發展狀況調研,據此整體勾勒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狀況。
對普通高校來說,我們認為,網信評價機制至少包含兩個維度,一是網信發展水平的常態化監測,二是網信投入效益的評估。在配合教育部年度調研的同時,很多高校都會形成年度網信發展水平的主要數據,但對各二級單位網信發展水平的監測,目前大部分高校尚未做到。同樣,網信投入效益的評估,尚未納入很多高校的議事日程。
北京大學的探索與實踐
多年來,北京大學一直高度重視并自覺服務國家戰略部署,勇立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的最前沿。在網信領域,北大網信辦依托調整后的網信綜合治理體系,充分發揮好制度(規劃)建設者、資源(安全)管理者、項目(業務)協調者三重角色,圍繞學校中心任務,制定《北京大學網信事業“十四五”發展規劃》,以規劃為統領,努力完善制度、優化機制、創新舉措,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嘗試。
頂層布局及機構調整
2005年至2017年,北京大學設立信息化建設與管理辦公室,對全校信息化建設工作進行了初步的統籌;2017年至2019年,為進一步加強業務統籌協調,提升管理服務效益,學校撤銷信息化建設與管理辦公室,進行新的網信治理體系的探索和調整,在北京大學時任黨政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和積極推動下,學校對標中央和上級主管部門,立足學校實際,逐步完成了網信治理體系的頂層設計調整。
2018年底,學校將原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調整為北京大學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以下簡稱網信委),作為網信工作最高決策機關,負責研究制定學校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發展戰略規劃和重大政策,研究決策學校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建設重大問題,統籌協調涉及學校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各方面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建設重大問題。
為加強網信工作協調落實,學校成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小組(以下簡稱工作小組),作為網信委協調機構,負責貫徹落實學校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建設委員會的決策和決定,統籌協調學校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建設重要工作的組織實施,審議學校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發展規劃、年度工作計劃,審議學校年度信息化經費預算。工作小組成員為本部相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及其他校區相關負責人。
2019年,經過近兩年的籌備,學校成立正處級實體單位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網信辦),作為網信委的日常辦事機構,明確了行政協調和安穩保障的雙重屬性,強調了網信工作全校性規劃、管理和協調的復合功能,劃定了項目規劃、資源管理和綜合協調等三個內設機構及部門人員編制。為加強協調力度,網信辦在日常管理運行中,依托工作小組和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開展協調工作。
網信辦掛靠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行使中樞職能,主要承擔落實學校網信委的決策部署、統籌推進學校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等的各項工作任務。按照管辦分離、管建協同的工作機制,網信辦代表學校行使統籌協調職能,計算中心行使開發建設和運行維護職能,各相關單位負責具體業務開展。
網信辦成立以來以推進數據共享為工作抓手,加大部門協同力度,強調技術與業務的配合,開展三位一體的制度建設、機構建設和平臺建設,逐步構建了具有北大特點的網絡安全責任體系和信息化工作機制及校務數據治理模式,為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夯實了基礎架構。
制度設計與體系變革
網信辦自籌備期以來,一直致力于加強職責領域內建章立制工作。幾年來,相繼完成網絡安全、資源管理、校務數據管理等領域規章制度的起草、發布、修訂工作。
在網絡安全方面,2019年出臺的《北京大學網絡安全管理辦法(試行)》統籌網絡技術安全和信息內容安全,劃定了網絡安全的內容和邊界,明確組織機構職責分工和權責,建立集防御、監測、響應、處置全流程于一體,覆蓋校內各單位、各類人員、各類信息系統的網絡安全(含內容)保障制度和責任體系。
2020年推出的《北京大學官方新媒體平臺日常管理及應急處置規程》明確了官方新媒體平臺的范疇、管理機制和應急流程。
2021年修訂的《北京大學網站管理辦法》(與計算中心協作)明確了各單位的職責,對網站建設、信息發布、日常運行及監督檢查等環節進行規定,進一步規范網站的開發、內容建設、形象建設和信息服務,提高網站的安全保障能力。
在資源管理方面,2020年制定的《北京大學大型軟件(非科研類)購置審批管理辦法(試行)》規范了大型軟件(非科研類)需求論證、審批、購置過程管理,有效提高采購(開發)效率,確保軟件安全,更好地服務學校發展建設和管理運行。
2021年推出的《北京大學軟件資產建賬管理辦法(試行)》規范了軟件資產建賬、管理和處置的過程?!侗本┐髮W網信項目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規范網信項目立項、實施、結項的全過程管理。
在校務信息數據管理方面,2020年制定的《北京大學校務信息數據管理辦法(試行)》圍繞校務數據管理的基礎概念、基本原則、主要過程、主要對象和主要關系,進一步明確了數據共享過程中的工作方式和管理要求。
2021年推出的《北京大學校務信息數據共享審批管理規定》落實責任機制,明確數據分級分類管理及使用制度,規范協議方式、備案機制、意見征求、技術審核、管理審批等各個環節。
數據資源與突破抓手
校務信息數據資源的治理共享是整合學?,F有網信資源、促進管理優化、提升治理服務能力的基礎前提,也是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領域,更是信息化推動高等教育變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性抓手和本質性力量,因此也成為推動教育數智化轉型發展的基本戰略性任務。
學校從戰略角度出發,高度重視和支持校務數據治理工作,責成各單位密切合作,引進社會資源,陸續推動實現了信息數據集成重構、校務數據共享服務、網信資源歸口管理等重要任務計劃;在有效利用公共信息資源的同時,切實維護好師生個人信息權益,從而努力做到明確數據標準、提升數據質量、推進數據共享、保障數據安全。
經過近兩年的努力,網信辦以推進數據共享為信息化工作樞紐,注重管理與技術相協調,加大相關部門協同力度,并同步開展三位一體的制度建設、平臺建設和機構建設,從而逐步構建了北大特色的校務數據治理體系。
在制度建設方面,起草并發布《北京大學校務信息數據管理辦法(試行)》《北京大學校務信息數據共享審批管理規定》,靠制度明確職責、規范流程、落實保障。
在機構建設方面,學校成立北京大學校務信息數據管理工作小組,厘定了小組的主要職能和運行方式。數據小組由分管網信工作的校領導擔任組長,分管保密工作的校領導擔任副組長,辦公室(數據辦)設在網信辦,負責日常運行。
在平臺建設方面,采用目前業界最先進的數據4.0工藝平臺,從而解決了數據治理中的技術水平和標準的難題;針對管理共享問題,探索構建了人(X)—事(Y)—時(Z)三維立體數據互動結構模型,從而解決了數據共享中的結構和模型問題。目前,校務數據共享平臺集成了人員身份、資產設備、教學科研、學術支撐、行政運行、服務保障6大類,共計10億多條校務信息數據,成為學校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校務數據集成共享平臺。
投入機制與評價體系
北京大學的校級網信經費主要來源于“雙一流”建設經費,包括日常運維經費和年度項目經費,由計算中心和網信辦分別組織申報;各個二級單位的網信經費來源較多,既有“雙一流”建設經費,也有科研經費和自籌經費,二級單位網信經費總體量遠超校級網信經費。
受“雙一流”建設經費的持續支撐,進入新時代以來,北京大學網信治理體系重新建構不斷完善,為開展網信投入評估準備了有利條件:
一是網信治理組織機構不斷完善,網信委、網信工作小組、網信辦、校務數據小組(及數據辦)正常運轉;
二是中長期發展規劃已經明確,《網信事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為學校未來開展網信建設提供依據和參考;
三是網信規章制度建設成果顯著,網絡安全、信息化建設、數據共享、資源管理等基礎性規章制度進一步規范了網信業務管理;
四是校務數據共享體系初步構建,實現了數據管理機構、數據平臺、數據規章制度三位一體統籌建設發展;
五是網信辦業務整合和在線辦公基本實現,網絡安全管理、網信項目管理、網信資源管理、校務數據共享管理互相關聯,形成基本管理體系,并能有效呈現校-院兩級網信投入局面。
目前,網信辦即將牽頭啟動網信投入評估體系建設的內部論證,力圖加強對全校各級各類網信投入的風險評估和效果評價,以標準規范體系建設來彌補硬性管理措施的短板,提高管理的彈性和韌性,從而達到節約建設成本,提高投入效益,促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進而提升校務治理水平的目的。
如何開展網信投入評估評價體系建設,我們認為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簡而言之包括是什么、誰來做、評什么、怎么評)。
首先,建設網信投入評估評價體系,就是要從建設投入各個環節和方面進行科學評估和專業評價,加強對全校各級各類網信投入的風險評估和效果評價,以標準規范體系建設來彌補硬性管理措施的短板,提高管理的彈性和韌性,對于節約建設成本,提高投入效益,加大規劃統籌力度,促進校內網信工作融合進而提升校務治理水平,意義重大。
其次,建設網信投入評估評價體系,需要學科辦、財務部、審計室等相關職能部門的鼎力支持,也需要全校各二級單位的積極配合。其評估結果的運用,關乎各二級單位的發展資源調整,涉及面大,需要學校決策并給予政策支持。
第三,學校整體的網信投入涉及面較大,依據國家相應的智慧校園建設指南,包括但不限于基礎信息庫、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的基礎性建設;圍繞教學科研服務的建設;跨部門應用系統建設;行政部門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開發的相關建設;網絡安全領域建設;防疫保障相關建設;等。
第四,網信投入評估評價的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建設目標的完成度(完成率、完成質量、驗收有效性等);組織管理水平(工程管理情況、招標管理、合同管理、質量管理、檔案管理、維護管理、系統平安性、穩定性、利用率);財務指標(經費落實情況、實際支出情況、財務管理狀況、資產配置與使用);后評價(創新性、業務辦理種類數、業務量、點擊量、漏洞篩查量、數據共享條數、節約人力成本等)。
前瞻與預判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幾乎所有事物都可以實現數字化。高等教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既是時代潮流、大勢所趨,又是一個長期漸進、不斷迭代和升級完善的過程,高校的網信工作者要有意識自覺,同時也要通過相應的工作體系,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努力在高校內部不斷凝聚共識,形成工作合力。
同時也應該認識到,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是一項系統工程,就像生產力發展與生產關系變革一樣,從來都是一個充滿矛盾和復雜性的歷史過程,是一個從自發到自為,再到自覺的充滿主動性與被動性的適配過程。
從教育部近幾年在教育新基建、管理信息化、教育數據、智慧校園等方面的部署也能看到,除了迭代、升級原有的軟硬件基礎設施,配套的組織機構、管理制度、工作機制、工作流程及其背后的資源配置格局也必將進行適當的調適。這些都在說明變革的過程才剛剛開始,還遠未結束。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應當只站在信息化從業者的立場來考慮教育信息化的問題;而應該站在教育工作者的立場,來考慮數字化、智能化如何參與、優化或替代傳統教育的可能途徑,來思考整個教育現代化的問題;甚至可以站在中國教育工作者的立場,來前瞻“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和實踐體系中,高等教育現代化的中國式道路和模式問題,這樣的教育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才能更加行穩致遠。
作者:蔣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