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部分高校處于數字化轉型探索階段,高校普遍面臨數據難共享、應用碎片化、業務不協同、缺乏數據治理等問題。高校迫切需要進入全面轉型階段,做到業務融合、數據融合,統籌規劃、系統集成、數據共享和模式創新。如何找到一條適合高校自身發展需求的數字化轉型路徑,成了高校的重要研究課題,重慶大學在此方面也有一些思考和實踐。
重慶大學信息化建設情況
目前重慶大學的信息化基礎設施較為完備,信息化體制機制初成體系。學校發布了《重慶大學“十四五”信息化建設與發展規劃》《重慶大學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并相繼制定和發布了信息化建設管理、數據管理和網上服務大廳的管理辦法。
智慧校園建設初見成效。學校人、財、物、教學、科研、行政等領域已建立相關業務信息系統,數字化校園建設任務基本完成?!笆濉逼陂g,學校開展了數據清理專項工作,通過“數據共享行動計劃”有力地推動了業務系統的數據共享工作。
學校完成了統一認證平臺、數據交換平臺、業務協同平臺等一批軟件基礎平臺搭建和升級換代,新建了可信服務平臺、數字資源管理平臺、學術成果總庫等一批基礎性應用支撐平臺,智慧校園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師生一站式網上服務初具規模。2018年9月,重慶大學正式發布PC端“網上服務大廳”,并發布移動端服務。目前網上服務大廳已集成校內75個應用系統的認證登錄,上線“微應用”服務182個,包括公務車通行、網上報修、成績查詢等服務,統一認證平臺接入應用167個,總認證次數近210萬次。
師生就近服務能力顯現。為了實現師生少跑腿、數據多跑路,學校在各校區投放自助服務終端,開通在職證明、收入證明、在校證明、成績證明等21項自助打印服務。
重慶大學在智慧校園方面的建設成果,可以形象地說是“修一條放心的馬路”和“造三架好用的馬車”?!靶抟粭l放心的馬路”,是指打造可信服務平臺,“造三架好用的馬車”,則是建設“互聯網+重大”大平臺、
智慧身份服務平臺和大數據平臺。建設智慧身份服務平臺。智慧身份服務平臺是學校信息化體系架構的關鍵基礎設施,平臺管理人員、組織、角色等基礎信息,提供認證、授權等服務,為全校信息化提供全面、清晰、標準的身份與組織數據。
智慧身份服務平臺匯集了超33萬人員的數據,梳理了4大類28小類身份,滿足了疫情期間人員身份的精細化管理,基本實現全人員管理、全身份通達、全生涯服務、全組織賦能。目前學校正在對身份平臺做進一步優化,通過身份平臺梳理展示各個機構發展脈絡和不同時間點的組織全貌。
可信服務支撐體系初步構建。2018年,學校啟動可信服務平臺建設,以此構建全??尚艖弥误w系,實現人員身份的真實化、內容數據的憑證化、網上辦事的可信化、窗口服務的網絡化,推進和支撐學校信息化向縱深發展。
對大數據驅動數字化轉型的思考
重慶大學組織相關學院的專家團隊,研究制定了數字化轉型目標的基本原則,即服務發展、矢志一流,整體規劃、系統推進,創新引領、融合發展,自主可控、安全可信。轉型立足高校當前信息化的建設水平、治理體系的特點和需求,突出整體規劃、創新引領、自主可控和目標一流。
數字化轉型目標的核心內涵,是在物理空間、設備空間和信息空間三個空間,進行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整體實現數字化轉型。如圖1所示,轉型目標有5個關鍵要點:堅持價值優化為需求,創新為導向;云網端融合,提升學校戰略發展信息化支撐能力;大數據智能化基礎設施成為學校數字化轉型戰略引擎;提升師生教學、科研、學習生活的智慧體驗;大數據融合與創新,全面提升雙一流的建設成效。
圖1 高校數字化轉型目標核心內涵
具體而言,數字化轉型目標可以分解為六個方面的內容,稱為“1-2-3-4-5-6”智慧校園。
一是智慧典范,打造一個智慧校園的典范;兩項智慧轉變,實現“職能中心”管理向“師生中心”的數字化智能服務轉型,大數據驅動管理決策由經驗向科學的變革;
三個智慧空間,打造智能服務與決策的信息空間、智慧感知與體驗的校園物理空間、大數據AI賦能師生活動的社會空間;
四大基礎設施,建成云網端融合的新型網絡和計算基礎設施、教育大數據的基礎公共服務設施、應用基礎能力設施、智慧化教學環境和公共設施;
五大智慧創新,建成“學生、教師、學科、教學、決策”五大核心要素創新服務體系;六類智慧業務,實現“教務、學工、科研、人事、財務、后勤”六類業務領域的一體化、移動化和智能化升級改造和數字化轉型。
建設教育大數據基礎設施是高校數字化轉型的關鍵環節。如圖2所示,在教師、學生、科研、課程、設備等傳統要素數字化的基礎上,疊加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等新要素,組成教育大數據新型基礎設施,實現實時感知診斷、動態分析預測、即時判斷決策。全要素、全業務、全流程的轉型是其中的三個關鍵,數字化轉型要涉及教與學過程中的各個要素,涉及教育管理過程,涉及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圖2 教育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示意
“智慧重大”總體架構,以大數據基礎設施為學校信息化發展的戰略引擎,引領學校各項教育事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依據“規劃、平臺、實施”三位一體轉型的轉型原則,明確了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總體設計、標準引領、應用導向、數據驅動、融合創新、體驗優先的總體思路。
基于高校建設與發展的核心要素構建創新應用體系。建在底層的是基礎庫、指標庫、主題庫和專題庫4個庫,中間有教育大數據平臺,上面有6大類應用,包括服務學生、教師、學科、教學、服務和決策,驅動數字化轉型。
構建數字化能力體系,包括數據匯聚、數據存儲、數據治理、數據分析、數據服務、數據應用以及數據運管等7個方面的能力,著力提升數字化轉型能力。
采用分階段、逐步完善策略,持續提升全校數字化轉型能力。將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搭建技術基礎平臺,探索平臺的應用能力;第二階段是夯實數據的基礎,推進服務與應用的建設;第三階段是完善應用體系,提升平臺智慧能力;第四階段是建立數據運管體系,持續優化平臺能力。
構建信息部門與業務部門協同建設模式,構建校級和部門級數據創新工場,支撐全校數字轉型創新體系。學校統一標準、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和統一運營,部處依據標準和特色構建部門級數據湖和數據創新工場,學校匯聚部處數據湖。這樣做的好處是標準統一,后期管理協調難度較少;建設靈活,能快速滿足各部門的數字化轉型需求。
三個方面的實踐探索
基于教育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學校從三個方面進行實踐探索。
第一,規?;枨笙聜€性化教學的人才培養。在教育改革實踐中,“學校規?;虒W”與“學生個性化需求”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當前面臨的教育主要矛盾之一,矛盾集中體現在價值取向、實施過程、評價結果三個方面。
針對這個問題,學校制定了《重慶大學本科教育2029行動計劃》。結合行動計劃,通過應用大數據技術構建數據驅動的十大育人體系與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體系,目標是驅動教學管理的科學化、教學模式的改革以及教學評價的科學化,形成教育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資助育人、組織育人等十大育人體系,實現的功能包括學生畫像、學生分類、獎助貸學生推薦、學生異常預警、多維教育評價等。
對學生進行分類,給領跑者以空間,創造通向成功的天梯;給并跑者以約束,搭建順利成才的平臺;給跟跑者以幫扶,砌筑成長自立的臺階。通過分類培養,解決學生精準分類和精準服務,協同精準育人。
第二,跨校內部門、跨系統的高效協同。部門之間的協同,主要靠業務系統之間協同完成,需要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教育大數據基礎設施在教師發展和高層次人才培育上發力,最終目標是驅動教育管理的科學化、教學模式的改革以及教學評價的科學化,整合教務、科研、財務、設備管理等相關系統,融合教師的教學、科研、財務、設備等信息,提供教師畫像、教師教學科研成果匯總、教師數據統計分析和各類報表、圖表的展示等功能,解決教師教學科研數據全面收集困難,學院和實驗室等成果評估難以統計、分析、預測等痛點。
第三,跨層級、跨行業或領域高效管理協同。學校著重發展學科和教學兩方面的發展動態監測與評估。在學科發展的動態監測與評估方面,為了解決學科評估數據采集難、分析難、實時跟蹤難的痛點,驅動學科資源配置的科學化,匯集和分析人才培養信息、師資數據、實驗室數據、設備信息、科研成果數據,實現學科填報報送、日常監測、考核分析、項目綜合、產業大數據分析、高精尖學科前沿熱點趨勢分析、多層次學科規劃與發展分析、學科發展競爭情報等8大任務,形成學科全景虛擬平臺。
在教學發展的動態監測評估方面,針對以往教學評估數據采集難、分析難和實時跟蹤難的問題,建立與評估指標匹配的主題庫數據,并直接匯集到教學評估系統,進行評估;同時建立教學數據模型,實現數據建模、教學動態監測、教學質量評估、評估結果警示、教學質量改進的正向循環,推動教學質量精準判斷、動態監督、科學決策。
推動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既是時代所趨,更是現實所需。重慶大學將認真貫徹教育部決策部署,不斷強化數字化思維,持續提升數字化轉型能力,加快構建數字化的治理體系,大力促進全要素、全業務、全領域和全流程的教育數字化轉型!
作者:唐蓉君(重慶大學信息化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