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特別邀請了數字化教育方面的專家和一線教育實踐者,就《行動方案》中提出的“推進數字化賦能教學質量提升”話題進行對話,為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化建言獻策。
●訪談嘉賓
李 森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教授
王 陸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教授
石義琦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王 靜 課程教材研究所政策研究與宣傳中心博士
王 躍 內蒙古康巴什區第三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
●主持人
李澤林 課程教材研究所政策研究與宣傳中心教授
褚清源 《中國教師報·現代課堂周刊》主編
以數字化推進教學創新要關注什么
主持人:教育部印發的《行動方案》,要求深入推進教育數字化,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對此,您是如何理解的?
李森:隨著人工智能、智慧教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與教學深度融合已成為未來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新技術的發展為教學方式的變革、教學資源的獲取、學生學習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便利的技術支撐,有利于探索人才培養的新路徑,厚植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沃土”。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我國要因時而動、順勢而為,抓住數字化賦能教學質量提升的先機,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扎根中國大地探索走好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之路。教師要樹立數字思維,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把握好拔尖創新人才成長規律,找準人才自主培養的“切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因材施教。要積極探索數字化背景下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以及教學評價等各環節的變革與創新,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為培養新時代拔尖創新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對此,我認為可以重點關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更新人才培養理念,推動教學觀念創新。實現教學轉型,思維轉變是前提。為適應未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教師要轉變分數至上、考試主義的教學思維,著眼于未來,從戰略的角度,以開放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教師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學力提升,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發展性學力、創造性學力、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二是促進教學資源共享,推動教學內容創新。內容是教育教學的核心。在信息化背景下,為豐富教學內容,優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學校之間應持續推進新時代“互聯網+教育”示范工作,通過“智慧校園”、在線教育平臺等方式建立幫扶和合作關系。通過教育和管理平臺的共建共享,形成“以點帶面”的聯動效應,以差異化的教育推動教學內容的豐富和創新。
三是提升教師數字素養,推動教學方法創新。用對方法是提質增效的關鍵因素。為培養新時代拔尖創新人才,教學方式應從傳統的“知識傳授型”轉向“研究探索型”。教師要善用數字思維,推進教學與技術兼容創新,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把握好拔尖創新人才成長規律,找準人才自主培養的“切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因材施教。
四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教學環境創新。優化教學環境是提升教學質量的必要保障。為助力學校數字化轉型,一方面應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數字化教室,對現有多媒體教育進行智慧升級,營造環境支持學生進行自主創新實驗、合作學習。建好用好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豐富教師教學資源。另一方面應鼓勵學校之間、學校與社會之間創建多樣化學習環境,通過虛擬學習社區、在線合作項目與遠程實驗室等方式,激發人才協作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力。
五是豐富人才評價標準,推動教學評價創新??茖W的評價標準是促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手段。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要求,基礎教育應改變單一的人才評價模式,發展多元的人才評價標準,強調綜合素質評價,注重教學評價對人才培養的推動作用。教學評價思維可從剛性的“教學評價管理”轉變為柔性的“教學評價支持”。通過引入技術支持的評價工具和評價方式,利用在線測驗等自動化評分系統,呈現更及時、準確、高效、全面的教學反饋,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反思能力,培養其主動參與評價過程的意識和能力。
數字化賦能教學方式變革
主持人:剛才李森教授圍繞《行動方案》中關于構建數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與學模式這一話題,提出探索數字化背景下教學變革與創新需要關注五個方面的問題。對數字化賦能教學方式的變革,王教授有什么看法?
王陸:數字化賦能教學帶來了對教學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新認知。結合我們團隊開展的數字化賦能教學實踐研究,我認為需要搞清楚三個基本問題。
一是“教學的本質是什么”。這屬于本體論問題。教學是由問題構成的,教學的一切都是問題的衍生物。在數字化轉型中,要從問題的類型、基于問題的回答方式、問題結構、師生對話深度和知識建構層級等多維度對教學進行數字刻畫,從而獲得教學的多維數據要素。
二是“如何認識教學”。這是一個認識論問題。教學現象是理解和研究課堂教學活動規律與本質的重要切入點。而數據是對事物現象的表征方式,通過數據可以獲知事物的現象。在數字化轉型中,數據不僅是用于表征教學現象和提供教學改進的證據,還是使教學現象與教學本質從“二元對立”轉變為“一體兩面”融合的基礎,從而形成新的數字時代的教學認識論。
三是“怎樣改進教學”。屬于典型的方法論問題。長期以來,我們對教學的研究還停留在經驗范式,主要是憑借研究者個人的經驗、知識和價值觀等“拍腦袋”對教學如何改進作出判斷。被命名為數據驅動型或數據密集型的科研范式也被稱為第四代研究范式,是通過分析與挖掘各種數據并取得科學發現,統一于理論、實驗和模擬,重構人類經驗與知識的循證科研范式,由此也改革了數字時代的教學研究方法論。我們團隊與中小學教師構成研究共同體,依據算法分析所產生的新知識發現,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教師的教學經驗等多種證據,循證產生新的教學改進方案,提升對真實課堂改進的能力,助力課堂教學提質增效。
數字賦能教學中數字化技術所帶來的數據分析與數據挖掘,有效支持了大數據循證的教師改變,推動了從數據展示到知識標識,從技術熱點到技術與教師智慧經驗耦合的深化發展,在大數據價值挖掘的抽象原理與具體操作之間搭建起轉化的橋梁,助力了課堂教學的提質增效。
主持人:剛才兩位專家談到了數字化賦能教學方式的變革,那么相對于傳統教學方式,這種與信息技術融合的教學方式在哪些方面產生了突破?
石義琦:傳統的教學,教師只關注自己的學科、教材、課堂,緊緊圍繞本學科知識進行教與評,即傳統教學的“五唯”問題,那么數字教學如何破“五唯”?
一是突破學科邊界,實現跨學科育人方式轉型。深圳市南山區從2017年開始推行“信息技術支撐下基于國家課程的項目式學習”實踐探索,即基于國家課程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小問題或小主題,利用跨學科知識,開展項目式學習。
二是突破教材束縛,結束“一本書”的時代。南山區從2001年開始探索“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試驗”,提出“211課堂”和“111課堂”,即每節課至少要設計10分鐘學生拓展學習時間,給學生提供教材配套的優質拓展資源,以及分享學生動態生成的資源,實現“選擇學習”。
三是突破學習時空,讓學生走出封閉的課堂。南山區從2014年開始研究“區域泛在學習”,即“4A”學習,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任何手段、獲取任何資源開展學習。也就是利用移動互聯技術,打破時空局限,讓教學設計與學習內容走出封閉的課堂,關注教學全過程,即“課前自學+課中導學+課后拓學”。
四是突破主體關系,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每節課教師都安排了大量時間給學生進行知識的認知與內化。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評價,給學生一方快樂成長的沃土,改變知識的來源與評價的單向性。
五是突破評價體系,讓學生自信地幸福成長。通過數字工具記錄學生學習過程的大數據,突破唯知識的考核機制,實現能力與知識融合的考核方式,即“過程數據+智能化”。
以數字課程資源建設促進課程教學創新
主持人: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構建數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已經成為當今時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新型教學模式對課程資源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是實現基礎教育教學信息化的重要環節,在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如何加大數字課程資源建設,促進課程教學模式創新?
王靜:目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已經取得一定成就,但是總體來看,仍然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尤其是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之間的數字課程資源建設和使用還存在巨大差異,這種地區間的發展不平衡可能導致新的教育不均衡問題。為有效促進教育公平,加大數字課程資源建設,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加強統籌規劃。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做好整體規劃,研發與課程教材相配套的課程資源。同時做好對數字課程資源的審核與管理。根據課程內容的教學需求提供適配的數字化課程資源,不斷豐富教學資源數據庫。同時要深入挖掘對網絡教育平臺的探索,建好用好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豐富各類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匯集適應區域教育發展的優質資源,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提供優質服務,實現由傳統教育教學向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轉變。
二是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應用。充分發揮數字課程資源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對數字課程資源的應用能力。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對多種形式的數字課程資源進行規劃與組織,形成資源綜合體,應用于教學的全流程,支持多層次學習行為的發生。
三是建立數字化課程資源共享機制。雖然數字化課程教材有助于教育資源的共享,但在實際推廣過程中,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之間的資源和技能差距可能導致新的教育不均衡問題,所以要通過政策支持、資源投入、培訓提升等方式,確保數字化教材能夠真正促進教育公平和資源均衡。尤其要加大對中西部薄弱地區的扶持,使更多的農村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切實提高育人水平,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加大對數字課程資源的建設,可以大大豐富教學資源與工具,創設更為生動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師的教學效率,也將為教育大數據的實踐、學習分析的開展提供基礎,是推進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基礎工程和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
主持人:數字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應用正在逐步深入,有力促進了教學模式的變革。除此之外,數字教育資源的引入可以打破時空的邊界,助力農村薄弱地區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改善區域之間、城鄉之間以及學校之間的教育資源不均衡現象??蛋褪矃^第三小學在這方面有很好的實踐經驗,請王躍校長談談學校的做法。
王躍:隨著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向“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全面推進,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積極響應,通過“城鄉協同 結對共建”等活動,精準幫扶,輻射全市農村薄弱學校,逐步縮減了城鄉教育差距??蛋褪矃^第三小學是鄂爾多斯市最早一批與農村薄弱學校結對共建的學校之一。如何能夠為農村薄弱學校帶來更多的幫助與指導?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康巴什區第三小學的結對共建提供了思路。優質課堂案例借助網絡從康巴什區第三小學傳遞到其他學校,為結對共建學校提供更多的教學、教研示范案例。
網際交互教室的啟用實現了跨地域同步教學的及時互動,讓更多教師享受到網際交互教室帶來的優質教育資源,同時也為農村牧區小規模學校教師帶來了希望。為實現多學科優質教育共享,康巴什區第三小學在語數英三科同步教學的基礎上,將美術、音樂學科納入同步教學。截至目前,康巴什區第三小學依托網際交互教室已實現與結對共建學校同步教學110余節次,真正實現了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目標。
未來,康巴什區第三小學將繼續堅持為周邊農村薄弱學校輸送更多優質教育資源,為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主持人:5位專家從數字化賦能教學方式變革、數字課程資源建設等幾個方面談了自己的觀點,對我們認識和理解《行動方案》,推進數字化賦能教學質量提升,推動課程教學改革深化發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中國教師報》2023年10月18日第6版 版名:現代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