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戰略科學家是科學家中的“帥才”,是戰略家與科學家的復合與疊加,有著顯著的特質。高校要不斷建設和完善戰略科學家的發現、培養、激勵機制;按照人才培養和成長規律,加強人才引進和培育力度,為人才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塑造良好學術生態,不斷完善科技人才激勵機制,提升科技創新活力。
[關鍵詞]戰略科學家;科技人才;科教協同;評價機制
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苯衲?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大各類人才計劃對基礎研究人才支持力度,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擔重任,不斷壯大科技領軍人才隊伍和一流創新團隊?!备咝W鳛榭萍紕撔碌闹匾α?,應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努力實現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的任務目標,為發現和培養更多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提供有力支撐。
戰略科學家的特點與素養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顛覆性技術創新不斷涌現,重要領域產業變革正從導入期向拓展期轉變。如基礎科學領域的多學科交叉融合催生新的科學革命;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綠色低碳技術和生命科學等技術群落不斷涌現;前沿領域不斷延伸,創新要素資源加速流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歷史時期,總會有國家在世界科學的發展歷程中處于優勢地位,引領世界科學和技術發展的方向和潮流,這對科技事業發展的頂層設計與部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競爭中走好“人才強國戰略”先手棋,才能在錯綜復雜的“變局”和“新局”中搶占科技創新戰略制高點。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應加快戰略科學家培養和梯隊建設,為實現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強有力支撐。
戰略科學家是科學家中的“帥才”,是戰略家與科學家的復合與疊加,不但具有深厚科學素養,長期奮戰在科研第一線,還把國家的需要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把為國分憂、為國解難、為國盡責作為畢生追求,同時能夠以富有前瞻和遠見的眼光,開展具有引領性、戰略性、顛覆性的研究,能夠帶領團隊協同作戰,發揮一流的組織協調能力和戰略實施能力。新中國成立以來,有許多為中華民族的崛起、為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潛心研究、無私奉獻的戰略科學家,他們在關鍵領域為科技創新作出了突出貢獻。
戰略科學家應該具備五個方面的重要特質:一是視野與格局,戰略科學家應觀全球之勢,集百家之長,能夠審視自身研究方向、目標是否與世界科技前沿、國家重大需求相契合;二是創新與魄力,戰略科學家能沖破慣性思維枷鎖,比別人想得早、做得早;三是專注與果決,選擇不做什么往往比選擇做什么更困難、更重要,戰略科學家能將有限的精力和資源集中于一件事情上,潛心鉆研,解決重大科技難題;四是執著與激情,科研的核心動力不是旁人的認可,而是骨子里對科學的熱愛與追求,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一做到底的精神;五是領導力,戰略科學家除了具有高超的學術造詣和科研能力之外,還極具人格魅力,善于團結人、調動人,能在關鍵時刻站在引領的位置。
加強戰略研究,完善戰略科學家的發現、培養、激勵機制
高校作為新思想、新知識的策源地,承擔著創新能力提高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等使命,是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力來源。高校要進一步加強戰略布局,持續完善創新文化,不斷建設和完善戰略科學家的發現、培養、激勵機制,發揮高校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1.加強跨部門協同布局
高校人才戰略是學校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與學校整體規劃緊密結合,與學校未來發展布局的重點方向緊密結合,積極推動學校在“十四五”規劃及未來長遠目標引導下的跨部門聯動協同合作,加快實現“人才強校、強校為國”。應推動加強高校規劃、科研、人力資源、財務、學生培養等相關管理部門的聯動協同,成立科技人才戰略協同領導小組及重點任務工作小組,形成政策、舉措一盤棋,推動任務逐項落實,達到人才隊伍建設發展的最優管理服務效能。要有效加強校院協同,以院為實體,自上到下、由點到面地推進各項政策切實落地。
2.做好引育并舉和科教協同頂層布局與規劃
一方面,高校建設戰略科技力量,應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機遇,把“加大力度引進”和“自主培養頂尖人才”兩手抓作為學校的重點工作,做好下一步工作部署。另一方面,高校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應旗幟鮮明地走好中國特色科教融合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之路,在國家、地方科教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借助相關資源與力量不斷完善科教融合機制,貫徹到學校治理體系、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體系等各方面。
3.建立重大成果培育機制,引導研究解決“真問題”
高校應堅持圍繞“四個面向”,形成“數質并進、以質為先”的內涵式發展理念,深入推動科技組織體制改革,積極構建有組織科研管理服務體系,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形成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高校應該主動出擊,通過校內自籌經費或引入市場基金,自主支持培育重大基礎研究和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領域重大項目,產生若干原創性重大研究成果和解決國家急需的關鍵性突破。構建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有組織科研,應充分發揮校內已有頂尖領軍人才的“領路人”和“鋪路石”作用,在重大成果培育機制中發揮前瞻判斷、咨詢決策、慧眼識人的專家智囊作用,充分組織帶動全校各領域、各學科科研人員開拓創新。
完善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為人才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高校戰略科學家培養使用和梯隊建設,既要大力引進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更要按照人才培養和成長規律,大力加強人才培育力度,為人才發展營造成長沃土,為培養高質量人才提供成熟穩定的支撐。
1.健全完善引才機制
高校應探索建立發掘重要人才的機制,對學校重點需求或有重大影響力的人才應及時發現和引進。充分調動學院的引才作用是高校完善引才機制的必然要求。高??梢詫W院為單位,加大人才引進力度,以“高精尖缺”為導向,根據院系重點發展方向和學科布局,有目標、有側重地引進優秀的高層次人才和青年人才,同時鼓勵學院充分調動各方面資源,在學校標準基礎上追加引才投入,同時建立高端引才快速響應機制,通過建立專題會議機制,及時判斷對高層次人才和特別優秀、需要特別支持的青年人才引進的必要性,形成有效的支持方案。
2.提升開放創新軟環境,打造國際頂尖人才集聚地
“科學家”作為人類知識前沿的開拓者,科技創新的原創者和實踐人,其工作生活的區域選擇和流動去向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該區域的科技創新能力與前景。有調研發現,能夠為全球最高水平科學家提供最好的科研平臺和創新環境是世界頂尖科學家選擇這一區域的重要原因。高校應積極融入全球創新合作網絡,開展多邊國際合作,加大自身宣傳,增進全球優秀人才對學校的關注與了解。進一步加快落實國際化人才本地化本土化工作,提升學校開放創新、近悅遠來的軟環境,設法為引進的頂尖人才解決住宿、子女教育等問題,確保引進人才長期、穩定在校工作。
3.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大力培養卓越工程師隊伍
高校要積極適應科研范式變化,凝聚不同領域、不同學科優秀科研人才,開展跨學科、跨領域交叉融合研究,解決重大科學技術難題。例如,具有理科優勢的高校要注重推動應用理科向工科的主動延伸,實現學科交叉融合,以培育新型交叉學科專業,進而推動新產業、新業態的形成與發展。具有工科優勢的高校要注重加強工科學習的寬度和深度這兩個向度,在知識寬度上要拓展基礎知識寬度,在深度上則要進一步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鉆研以及加強工程實踐。通過傳統工科的拓展延伸和交叉融合,培育適應新產業新業態的新工科。此外,還要重視理科與工科的融合,形成面向未來、引領未來發展的新工科。因此,戰略科學家梯隊建設同樣需要著眼于培養具有較強工程創新、工程整合與工程實踐能力,并具有全球視野和全球競爭力的工程師人才隊伍,從而更好地將技術創新與改革和經濟、社會等各領域相融合,引領未來技術和產業發展。
4.深化政產學研用合作,搭建高端人才培養平臺
積極探索創新帶協同發展有效機制,充分調動政府政策與資源,推動高校與企業、學會等開展深度合作、集智攻關,搭建開放、協作、創新、共贏的產業協同發展平臺、高端學術交流平臺、高端人才培養平臺、高端科技智庫平臺和社會公共服務平臺。充分發揮高校優勢,與企業特別是與一大批國企或行業龍頭企業建立緊密戰略合作關系,共同開展科研攻關,聯合培養復合型高端人才。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構建人才培養共同體,拓展校企育人途徑,通過建立緊缺人才定制班、急需人才培養特區,引導校企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招生、聯合選題、成果共享,為國家培養輸送大批行業緊缺人才和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
5.為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高校要為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創造更好的條件,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一是要鼓勵、支持有真才實學的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積極承接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任務。二是要探索建立非共識、顛覆性項目培育機制,允許失敗、寬容失敗,遴選有科研熱情、思想活躍、有能力有志向的青年人才開展有較大風險的基礎前沿研究工作,給予長期穩定的支持,特別是為從海外頂尖學術機構招聘入校不超過3年的青年人才提供將前沿技術融入實際科研工作的機會。三是要定期面向青年學者組織舉辦各類科研項目和人才基金申請答辯指導交流。四是要開設新進青年教師專題培訓班,堅持價值導向,加強愛國榮校教育。五是要優化醫療保險、子女教育等福利保障,提升青年教師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塑造良好學術生態,完善科技人才激勵機制
近年來,黨和國家圍繞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支持全面創新,出臺了《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高校應貫徹落實中央文件精神,按照“人才為根本、信任為前提、績效為導向、誠信為底線”的思路,協同推進科技評價改革,不斷完善科技人才激勵機制,提升科技創新活力。
1.深入推進評價機制改革,優化學術評價環境
科技評價作為高??萍脊芾眢w系的必要組成部分,應結合學校戰略規劃、目標管理、政策調整、資源分配等因素,適時反映科研的運行和完成情況??萍荚u價改革的原則應包括引導科研團隊更加關注和對接國家戰略需求,主動承接重大項目;與大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關系,服務國民經濟主戰場;關注成果數量更關注成果質量,關注投入更關注產出,通過長期積累,形成高水平、標志性、有影響力成果;堅決抵制學術不端和違規等行為,實行評估一票否決。
2.科學分類評價,構建多維度人才發展通道
高校應以“分類發展、多元評價”為人才發展的基本思路,持續完善人才隊伍職業發展體系??梢詫I技術職務聘任全面覆蓋各類人才體系,如組織職稱評審可按照教學科研并重、教學、科研、實驗、工程等不同系列進行分類;還可根據學校特色針對優勢領域設立更多不同系列,如國防、工程技術、農林技術、成果轉化與推廣等,實現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3.探索推動代表性成果評價機制
高校應以破“五唯”為契機,積極探索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過程中,校院聯動,遴選部分從事原創性研究或重大攻關的教師,減少或者免于考核,建立相應保障機制,鼓勵“十年磨一劍”。要加大對在實現重大理論創新、實現前沿技術突破、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解決國防重大需求、服務科技自立自強中作出重大貢獻的科研人員的獎勵力度。在評定高級職稱時,要為作出重大科技貢獻的教師開辟綠色通道,嘗試實行重大標志性成果一票通過制,即只要有一項重大科技突破并獲得評審認可,便可取消其他指標如論文、帽子、職稱、學歷、獎項等限制性要求。要建立科學分類“重大貢獻”評價體系,促進重大創新成果產出,推動學??萍紕撔赂幼⒅刭|量貢獻,提升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戰略支撐能力。
4.賦予教師更大科研自主權
提升科研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也是營造高校寬松科研氛圍、提升科研質量的重要途徑。在遵循教學科研規律的基礎上,給予教師、科研人員充分的信任與尊重,簡化審批程序與報銷手續,適度加大科研經費的激勵力度,落實管理自主權,增強科研人員獲得感。
【作者:許妍 趙穎萱,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原載2023年第11期《中國高等教育》
作者:許妍 趙穎萱
特別聲明: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