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最新動態

主任談:高校關注的信息化重點工作有哪些?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2020-12-08

  當前,高校關注的信息化重點工作和實踐有哪些?在2020年中國高校信息化主任論壇上,華南理工大學副首席信息官兼網信辦主任陸以勤,電子科技大學信息中心主任侯孟書,北京化工大學信息化辦公室主任李征圍繞繼“十四五信息化規劃”外的另一個話題“校園信息化實踐2020”展開了討論交流。研討由天津大學信息與網絡中心主任劉峰主持。


劉峰 天津大學信息與網絡中心主任

  陸以勤:新基建賦能一流校區智慧教育


陸以勤 華南理工大學副首席信息官兼網信辦主任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是省部市校共建的“在地國際化”辦學試驗田,對標國際一流大學。在校區建設過程中,信息化項目是單列的,可以稱之為“新基建”。

  對于這個“新基建”的通信能力和算力,我們做了適度超前部署。例如在通信能力方面,我們建設了校園網和物聯網兩張獨立的網絡。兩期工程規劃建設共8萬多個IP信息點,人均達10個;所有公共場所實現了WiFi全覆蓋,100%支持IPv6;此外還規劃部署近5萬個物聯網節點。

  網絡架構采用SDN(軟件定義網絡)體系結構,是國內最早整體采用SDN的高校之一。之所以選擇SDN網絡,是考慮到通過 SDN 控制器實現網絡設備的自動化配置,可以滿足我們建設周期短,快速部署網絡的需求;同時可以將有線無線深度融合,簡化 VxLAN 的復雜配置工作,采用 VxLAN 技術實現專網隔離、用戶IP全網隨行等功能。

  通過SDN技術,各類不同業務網絡可以方便進行分層切片,實現多個邏輯隔離的業務專網,并且對于海量啞終端接入專網,可綁定設備信息,與接入位置無關,方便實現校園物聯終端的可信入網。

  目前校區已劃分出10多個業務專網,為智慧校園打造感知靈敏的神經系統。另外,SDN控制器細粒度采集網絡設備信息,快速下發網絡安全和資源調度策略,形成閉環管理。

  為了給新基建提供足夠的算力,我們還建設了地上面積12,800平方米、設計總容納764個機柜的數據中心大樓,采用三路供電,一期由6臺2000KVA變壓器供電,二期擬增加6臺2500KVA變壓器,核心機房備2臺1200kW低壓發電機,采用水冷空調,在規模方面是目前已建成的高校自建數據中心面積最大的。

  此外,我們搭建的智慧校園中央監控平臺一期每天從20多個專業系統采集200多萬條數據,可對這些系統的數據進行存儲、融合、分析、深度學習,通過數據中臺實現關聯和業務協同,向應用層提供數據呈現和各類主題應用接口。

  目前,我們已初步建設了校園數字孿生,部分系統實現了反向控制,初步實現一些復雜的應用,如安防聯動、應急事件響應、智慧課室課堂教學分析、學生個性化指導等,為賦能一流校區提供基礎。

  侯孟書:校園信息化不能“重建設 輕服務”


侯孟書 電子科技大學信息中心主任

  2018年,我剛就任目前的崗位時,學校領導明確指示:電子科技大學的信息化也要爭創國內一流。頂著巨大壓力,我走訪、學習了國內10多所985、211高校?;貋碇?,第一項工作就是調整信息中心機構設置,成立用戶服務部,改變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化原有“重建設、輕服務”的工作思路。經過兩年的努力,效果很明顯,在學校機關部處的測評中,信息中心由原來的倒數躍升至前列,獲得2019年部門考核優秀。

  今年疫情爆發之后,信息中心全力支持學校的抗疫工作。兩項工作值得分享:一是近兩年來,我們建設了網上辦事大廳,有100多個業務辦事流程,在疫情期間,這些流程有力地支撐了學校日常教學、管理和疫情防護工作;建設了100多間智慧教室,在學校上萬名研究生復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是我們在2018年預判,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校園網的使用會從有線為主過渡到以無線為主。因此,近兩年,我們加大了無線網的建設力度,現在無線網絡的流量從原來的日均2G-3G提升至日均7G-8G,有效地支撐了疫情后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及管理、科研工作。

  在兩年多的信息化工作期間,我有一點心得體會:信息化要順勢而為,更要乘勢而行。網絡安全工作一方面國家教育部有剛性要求,教職員工、師生必須遵守,但另一方面要給老師們留有充分的通道和時間。比如,學校教師主頁分散,存在大量的安全隱患,信息中心要統一起來,涉及大量教師主頁遷移工作。我們的做法是先建立教師主頁平臺,并下發通知給定期限,期間我們主動配合各學科老師轉移網頁,但到期限時堅決關掉,只有這樣才能順利推進信息化工作。

  李征:信息化實踐要有良好的理論支撐


李征 北京化工大學信息化辦公室主任

  信息化建設作為一種實踐,需要有良好的理論來支撐。結合我轉崗之前的研究工作,我認為信息化建設可以借鑒軟件工程實踐,主要有三點:

  第一,軟件工程實踐強調“過程決定質量”,是指軟件開發過程模型決定了軟件質量。高校的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存在各種變化,信息化建設要快速響應這些變化。要將以往要求用戶需求盡量不變的工作思路,轉變為以“用戶需求一定會變”為前提,思考信息化服務如何快速響應變化。為此,可以借鑒軟件工程敏捷開發模型,打造全校一體化的流程平臺,通過敏捷化流程開發應對和處理業務部門不斷變化的需求。

  第二,軟件工程實踐強調“復用決定效率”,是指最大化復用可以提高軟件開發效率。信息化建設過程什么是可以復用的?我們經過思考,實現數據的復用是提高信息化效率的一個有效途徑,而其核心工作是做好數據共享。從去年開始,我們著手進行全校范圍的數據治理,建立數據共享機制,只有實現數據的充分復用,才能快速響應用戶需求。

  第三,軟工程實踐強調用戶體驗,信息化工作也要盡量提升用戶體驗。信息辦的職能要從管理轉向服務,我們提供的各種系統和產品,都要考慮是否充分體現了用戶體驗原則。

 

版權所有: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網絡中心 Copyright© 1994-2020 CERNIC,CERNET 京ICP備15006448號-16 京網文[2017]10376-1180號

關于假冒中國教育網的聲明 | 有任何問題與建議請聯絡:Webmaster@cernet.com

版權所有: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網絡中心

btа√天堂资源在线官网,а√天堂中文最新版在线下载,一人一狗卡了六个小时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