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落實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計劃,教育部部長懷進鵬于202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縱深推進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重點做好大數據中心建設、數據充分賦能、有效公共服務、擴大國際合作四件事。
當前,在教育領域,全球主要國家均采取相關舉措,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例如,法國發布《2023-2027年教育數字化戰略》,旨在加強學生數字能力并培養其數字素養,以及為教師開展數字化教學提供支持;挪威發布《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戰略》,明確未來重點發展的六個優先領域,并擬定具體的實施路徑;新加坡增強高等教育的可負擔性,從2023學年起提高在高等院校就讀學生的助學金配額;等等。
綜合來看,這些國家均以戰略引導的方式,結合本國教育發展情況,持續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從整體戰略內容來看,一方面以更高站位,系統繪制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未來藍圖;另一方面從意識素養和物質支持層面切實解除師生的后顧之憂,點燃教師的教學熱情和學生的學習激情。
著眼國內,面對數字技術的沖擊,我國也在持續探索教育變革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路徑。2月13日,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在北京正式拉開帷幕。會上,懷進鵬部長對我國數字教育接下來的發展進行了詳細部署:一是建強國家中心,匯聚共享優質資源;二是強化數據賦能,提升教書育人效力;三是提升數字素養,助力服務全民終身學習;四是加強國際合作,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繁榮。
高等教育的高度往往影響或決定著科技創新的高度。我國高等教育以為國家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的創新性人才為目標。為實現目標,近些年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設方面一直緊追時代步伐,與時俱進,持續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
在調查和采訪中,我們發現,2023年高校信息化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對數字化轉型認識不足、IT隊伍建設不夠完善、有效機制缺失、數據治理能力有待加強、網絡安全工程仍需完善等。據當前國際局勢和國內高校信息化現狀可知,數據治理和網絡安全正是未來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戰區。
在數據治理方面,廈門大學信息與網絡中心主任許卓斌指出,當前包括廈大在內的許多高校已經在推進數據治理工作,并在數據大屏等數據可視化應用上取得了較大成果。但隨著數據治理的工作進入深水區,跨部門協作的難度逐步加大,同時隨著高校信息化的發展,新的業務將不斷涌現,誕生的新數據需要新治理。對此,許卓斌認為:“數據治理工作需要學校持續性地投入和漸進式地改良,力求止于至善,將來還需‘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做好數據治理的頂層設計,一步一步往前走?!?/div>
在網絡安全方面,北京城市學院網絡中心副主任陳旭指出,當前高校校園網網絡安全要特別重視數據防護。落到實處,陳旭認為,高校網絡安全防護體系要注意縱深防御,加強校園網、數據中心、數據庫、應用系統的邊界防護;采用零信任訪問控制技術,進一步實現更精細的訪問控制,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應對5G校園專網對校內資源訪問控制提出的挑戰;等等。
由此可見,數據治理和網絡安全都是長期性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針對這些挑戰,2023年高校信息化如何布局?成為各高校須深入探究的重要課題。
統籌布局,做好規劃
教育數字化轉型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創新路徑,正在重塑高等教育生態。這一關鍵時期,結合當前高校信息化面臨的主要挑戰和應對措施,圍繞懷進鵬部長在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中的部署思路和大會精神,2023年高校信息化工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布局:
以人為本 服務“育人”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主陣地,育人是學校的第一要務。所以,無論是信息化還是數字化,高校都要回歸“育人”本質,回應師生訴求。高校信息化也應著重考慮如何圍繞育人來開展工作。目前,高校網絡、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的升級和應用,不僅實現了線上與線下教學的進一步融合,還構建了一個信息時代沉浸式的育人環境。
華東師范大學信息化治理委員會秘書長沈富可表示:“如今的育人環境,已不僅僅是教室、圖書館等特定的育人場景。學生從踏進學校的那一刻起,邊邊角角都是育人環境?!边@也說明校園空間環境對育人的重要性。2023年,高校通過精心設計走廊、活動場館、精神地標等公共區域或建筑群落,也能悄然滋養學生,實現“空間育人”。
完善體制機制
加強IT隊伍建設
當前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高校的IT隊伍建設帶來諸多挑戰。采訪發現,目前高校在信息化隊伍建設方面主要面臨兩個難題:一是信息技術迭代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對工作人員的技術要求越來越高;二是高校信息化人才招聘困難,且人才流失嚴重。
對此,西北工業大學一是建立高層次人才引進渠道,二是加大現有人才培養力度,三是加大建立學院、信息化處雙向信息化專員建設力度,四是加大人才外派掛職力度;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信息處設置了專門的隊伍管理科,統籌管理信息化人員的培養培訓工作,同時在信息員隊伍建立上,形成了第三支縱向專業隊伍。以期為2023年高校完善體制機制和IT隊伍建設提供有效思路。
加強教育新基建
實現資源開放共享
教育新基建是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核心,是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的基礎條件保障。數字變革時代,高校通過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新平臺”,構建互聯互通的“互聯網+教育”大平臺,能夠有效促進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快速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
另外,在具體實施路徑方面,懷進鵬部長提出,通過全力構建國家數字教育資源中心,示范帶動區域教育資源服務中心建設,同時發揮國家中心樞紐能力,聯結區域中心,讓網絡跨越時空,讓聯結穿越山海,最終實現資源共享和用戶互認,形成多級、多方協同共建的國家數字資源公共服務體系。
例如,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的上線,拉開了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序幕,創新數字資源供給模式,豐富數字教育資源和服務供給,有效促進了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同時,其服務領域和應用規模前所未有,也為建設教育強國開辟了全新賽道、增添了強大動能。
群策群力 凝聚共識
“信息化工作不僅僅是信息化部門的工作,需要高校各個業務部門、用戶代表等共同參與、群策群力、砥礪前行?!痹S卓斌表示。
如今,高校信息化建設已經進入深水區,在虛擬仿真、數字孿生等數字技術和資源的加持下,高校信息化規劃需實現全員參與、統籌規劃、做好頂層設計,才能有效避免重復建設、資金浪費以及信息孤島等問題的產生與惡化。
另外,在數字化轉型階段,高校信息化能否有效推進,本質上是重視程度的問題,需要各級、各部門及用戶層的共同重視、協同配合。
面對瞬息萬變的數字時代,高校只從上述這四個方面去規劃遠遠不夠,還須融入時代元素和先進技術,持續創新,才能隨機應“變”。
創新驅動,智引未來
技術的演進不可避免,高校信息化也不應止步不前。數字變革時代,互聯網技術創新成為高校推進數字化轉型的“助推器”,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也為教育數字化轉型打開了嶄新一頁。目前來看,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第一,互聯網技術創新上,IPv6下一代互聯網是全球數字化升級的核心和底層基礎。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在“夯實數字中國建設基礎”一項中指出:“加快5G網絡與千兆光網協同建設,深入推進IPv6規模部署和應用,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备叩冉逃鳛閿底种袊ㄔO的重要領域,在數字化轉型階段,推動IPv6規模部署對于提升高校網絡承載能力和服務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在為高等教育帶來發展契機的同時,也加速了教育數字化轉型。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已逐漸浸入高教領域,如語音識別技術能夠將語音轉化為文字,尤其對一些語言類學科,還能進行自動化評估,在有效減輕教師重復性工作的同時,形成更科學的教學評價;人臉識別技術能夠有效提高教學管理效率和質量,促進管理精細化,如智能門禁系統;等等。
然而,人工智能的背后往往需要大量數據的支撐,所以數據采集、存儲、使用和共享等各個環節的風險問題也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以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為例,近期山東大學部分宿舍開始鋪設人臉識別門禁系統,該系統主要具備三個優點:一是能夠防止校外人員隨意出入學生宿舍,保障學生住宿安全;二是實現“刷臉”入宿,方便學生出入宿舍;三是減輕宿管人員工作壓力的同時,與其他系統互聯,準確管理學生出勤。值得一提的是,該系統具有深度學習能力,能對人臉做出數據分析,即使化妝也能通過分析正確識別人臉信息。根據相關調研,部分學生在享受系統便捷性的同時,對個人數據是否安全也表示擔憂。
再如,日前火爆全網的ChatGPT。國際教育界對ChatGPT的態度兩極分化,有對先進技術的震撼與推崇,亦有預防不良之風盛行的抵制。其中,新加坡提倡正確使用,如學生可以使用ChatGPT來解釋概念、生成練習問題以及識別作業中的錯誤等;我國大部分專家學者對ChatGPT也持樂觀態度,如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郭英劍表示,面對ChatGPT的沖擊波,高校和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更明智地使用它們。
由此可見,對于新興技術,高校要辯證地去看、去運用,不能盲目引入。
面向未來,數字化轉型大勢所趨,是世界范圍內教育轉型的重要載體和方向。然而,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歷史浪潮中,2023年年度高校信息化規劃仍然任重道遠。數字革命預言家尼葛洛龐蒂說:“預測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苯Y合當前現狀解讀可知,如今數字技術愈發成為傳統教育蛻變躍升的動力引擎,高校在信息化規劃建設當中,一要科學規劃,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結合,既要有方向又要有能力落實;二要秉持不斷創造的精神,持續更新教育理念,變革教育教學模式,才能以數字化支撐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促進我國教育高質量發展。
撰文:陳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