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猷能,中國教育與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第一屆管委會主任、原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
CERNET得道多助
CERNET得道多助
—— CERNET第一屆管委會主任、原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梁猷能
引言 
引言
從1969年ARPANET誕生到1994年美國全面實施“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互聯網將人類從工業文明帶入信息社會僅用了25年。其后,從1994年中國第一個覆蓋全國的TCP/IP互聯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建設完成至今,中國互聯網也已走過25年。
當我們聚焦中國互聯網的25年,探尋當初CERNET是如何起步的,是靠什么力量取得如此傲人成績的,又是怎樣推動中國互聯網核心技術的答案時,繞不開一個關鍵人物,他就是曾經擔任CERNET第一屆管委會主任10年的清華大學原常務副校長——梁猷能。
初心:國家戰略即為使命
初心:國家戰略即為使命
《中國教育網絡》:
CERNET建設之初的背景和當時決策的過程是怎樣的?
梁猷能:
啟動CERNET,是我國建設信息社會的重大戰略決策,從更宏大的背景看,不是偶然的。
從國內看,改革開放不久,鄧小平同志就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高新技術成為國家高度關注的領域。上世紀90年代初,互聯網作為一個新興技術在西方發達國家迅速發展。1993年,美國總統克林頓在《國情咨文》中正式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拉開了全球范圍內建設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熱潮。
當時在中國,除了部分科研機構和高校,也有政府部門意識到了互聯網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未來國際競爭中的重要價值。
1994年1月,原國家計委科技司司長姜均露主動找到國家教委,提出支持國家教委建設一個示范網絡,得到了當時國家教委主管科技工作的韋鈺副主任的熱情回應。
1994年3月底,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東南大學等6所高校通過國家教委向國家計委提交了《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項目建議書》。同年11月,計委以特急文件的形式正式批復了“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示范工程”項目的建設。當時規劃的建設時間是兩年,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995年11月,CERNET提前一年建設完成,通過專家組的驗收。
國家在批復中將CERNET確定為“示范網”,就給CERNET確立了明確的定位,這是一個服務于國家信息化發展與科技進步的網絡,是中國信息社會的試驗場和推進器。這是國家建設CERNET的目的,也是CERNET與生俱來的初心與使命。
《中國教育網絡》:
國家確定由清華大學牽頭CERNET建設是出于什么考慮?
梁猷能:
關于這個問題,原國家教委副主任韋鈺應該更有發言權。
我個人理解,之所以選擇清華大學作為牽頭單位,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清華大學較早就建設了校園網,有較好的技術基礎和建設經驗;二是清華較早就建議國家計委結合211工程支持建設全國性計算機網絡。后來,CERNET的發展證明教育部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
同心:團結協作能辦大事
同心:團結協作能辦大事
《中國教育網絡》:
CERNET建設過程中最艱難的事情是什么?
梁猷能:
建設CERNET這樣一個國家級大工程,解決協同問題是最大的難題。CERNET是我國第一個全國性的教育和科研學術網,需要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以及各個高校的通力合作。
例如建設初期通信線路難題的解決?;ヂ摼W的出現形成了對傳統電信業務壟斷局面的沖擊和制衡,電信部門當時對高?;ヂ摼W的部署和應用表現不積極,不但線路租賃價格昂貴,而且審批流程長效率低。為此,教育部領導通過“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啟動遠程教育項目,支持CERNET建設了30000多公里的光纖高速主干網,徹底解決了限制CERNET發展的線路傳輸問題,為CERNET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
再如,CERNET運營經費問題的解決。CERNET立項之初,國家投入的8000萬元經費主要用于購置設備,而網絡建成后的運營費用是更加關乎CERNET生死存亡的長期投入。在CERNET第一屆管委會的推動下,通過創新性的通信費用分擔解決了CERNET的日常運行經費問題。
第一屆管委會的成員主要是各高校主管信息化的校長,按照國家計委提出的“建設靠國家,運行靠自己”的要求,管委會與專家委員會充分協商后,最終決定各接入學校根據使用流量的多少分擔通訊成本。這筆費用在當時對于各個高校而言都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如果沒有管委會每位校長的認可與支持,就不會有CERNET今天的成功局面。
《中國教育網絡》:
您認為CERNET是否完成了既定目標?取得了那些成就?
梁猷能:
今天看,CERNET已經遠遠超出了立項時的既定目標,不但起到了“示范”的作用,更發揮了開創和引領的作用??偟脕碚f,我覺得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績。
第一,建成CERNET,服務教育信息化,加速了教育現代化。
在CERNET基礎上,第一批100所高校校園網建設完成,有效促進了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特別是高校信息化水平的全面快速提升。讓高校師生可以大規模上網,今天不覺得有什么,但在25年前,一般人連電話都沒有資格安裝的背景下,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是我們現在很難想象的。
基于CERNET,我們還大規模開展了很多教育信息化應用。高考網上招生錄取工作,是CERNET服務教育信息化的典型應用之一。在開展網上錄取前,高招工作需要由各高校安排專人組建招生組,趕赴全國省市人工錄取考生,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工作量大、周期長。
現在,全國近2000所高校均通過CERNET完成網上招生錄取,每年數百萬考生的資料信息通過CERNET交換到各高校,在充分保障錄取公正的同時,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為高校節省了大量經費。迄今為止,CERNET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用戶最多、最穩定可靠的招生錄取網絡平臺。
除了教育信息化領域,我們還在早期啟動了一些互聯網關鍵技術的攻關,從硬件設施到應用都做了廣泛研究與實驗,對國家信息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CERNET沒有停留在成果示范和研究試驗的層面上,而是不斷向實際應用推進,已經成為了我國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礎設施和國家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CERNET促進了中國互聯網高端人才的規模培養。
25年來,伴隨CERNET建設,大批高校完成了互聯網工程技術學科建設,形成了高校良好的信息化教育教學和科研環境,為我國互聯網產業發展輸送了大批一線人才。
CERNET是一張大網,運行管理是很復雜的,從建設開始,CERNET就在不斷摸索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中國最早的一批網絡管理辦法與運行管理辦法。
更重要的是,基于這張現實的大網,我們培養了大批一線的網絡技術人才與建設者、研究者。據不完全統計,僅CERNET節點學校網絡中心直接培養的碩士、博士等具備高信息素養的人才就達上萬名,廣泛服務于各級電信部門、科研機構以及百度、騰訊等大型互聯網企業,CERNET是中國名副其實的互聯網“黃埔軍?!?。
第三,CERNET為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科研提供了研究與創新平臺。
互聯網是不斷發展演進的網絡,具有實驗物理學的特點。沒有試驗環境,很多關鍵技術沒有辦法進行研究和創新。建設之初,CERNET就承擔起了開拓中國互聯網技術研究與建設的歷史使命,為中國的互聯網科研提供實驗床和技術實踐的基礎環境。相繼產生了網絡管理、網絡安全、搜索引擎、遠程教育等一大批互聯網關鍵技術應用,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多項空白。
CERNET在推動我國下一代互聯網核心技術研究方面,更是時機抓得早,研究題目廣,科研投入強度和規模大,形成的自主產權多,摸索出了一條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特色道路,為我國下一階段推動下一代互聯網規模部署提供了關鍵支撐。
2003年,在國家發改委的統一部署和教育部的組織下,CERNET聯合上百所高校,承擔了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工程CNGI核心網CERNET2的建設。
CERNET2在兩代網過渡技術以及真實源地址認證等方面都獲得了突破性成就,在國內的下一代互聯網研究領域處于領先地位。截至目前,以清華大學為代表的CERNET2建設單位已經獲得國際互聯網標準RFC20余項,大幅超越了我們在第一代互聯網建設時期只有一個RFC的窘迫局面。
目前CERNET2主干網41個核心節點,覆蓋了全國各省市,帶寬達到100G,IPv6用戶規模已經超過1000萬。
事業心:拼搏奉獻方能成功
事業心:拼搏奉獻方能成功
《中國教育網絡》:
CERNET成功的經驗有哪些?
梁猷能:
25年來,CERNET在中國信息化建設和教育現代化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離不開相關領導、高校和專家們的共同努力。我作為管委會的負責人,主要參與了前10年的工作,我只能談一點自己的感受,可能不全面,供大家參考。
第一,科研題目選得好。
互聯網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當代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很容易受到教育部、國家計委、學校各級領導的特別關注和大力支持。因為題目好,所以生命力強,繼示范網之后,陸續又有多個建設項目跟進。
CERNET相繼承擔了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計算機網絡及其應用關鍵技術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聯合研究項目“中國高速互連研究實驗網NSFCNET”,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可信任互聯網”和國家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工程CNGI-CERNET2/6IX等一系列互聯網關鍵技術研究和應用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在推動國家互聯網科技進步的同時,使CERNET不斷發展壯大。
總之,CERNET可謂真正意義上的“應運而生”,是時代發展和歷史的必然,更與科技強國、網絡強國的國家戰略不謀而合。CERNET建設抓住了時代發展和國家戰略需要的主題,把握住了發展互聯網科技的大方向,得到了國家各個部門與高校的通力支持與配合,“得道多助”終成大器。
第二,發展路線選得好。
首先是選擇了強強聯合的路線。
互聯網本身就需要大聯合,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建設之初,國家教委決定由清華大學牽頭,聯合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東北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成都電子科技大學10所高校共同承擔這項任務并組建了CERNET管委會。正是這個強強聯合,確保了教育網穩步建康地發展。當初,有些人并不看好這種聯合,說,“這是把10只老虎關在一個籠子里,你們互相去咬吧,長久不了”。CERNET后來的實踐打破了這種悲觀的預言。CERNET管委會在加強聯合、共同克服前進中的困難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選擇了一條產學研相結合的路線。
2000年末在教育部黨組的批準與支持下,在保留CERNET作為高??蒲新摵象w性質不變的前提下,把服務的功能企業化,建立了賽爾網絡有限公司。賽爾網絡有限公司受委托負責CERNET的運營服務工作,并開展網絡增值服務,反哺科研。
賽爾網絡通過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不斷提升網絡服務能力、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對科研與創新形成“反哺”。將大量的資金投入CERNET網絡升級和規模擴張,尤其是利用靈活的企業機制,完成了30000多公里光纖傳輸網的建設,徹底解決了CERNET長期發展的瓶頸問題。
CERNET與賽爾網絡兩者分工而不分家,相互依存、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為CERNET事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創新的體制保障,實踐證明教育部黨組當初的決策是非常英明正確的。
第三,建設隊伍選得好。
CERNET另一個重要的成功要素是大膽啟用了年輕專家,組建了一支踏實肯干,不慕虛名,注重實效的專家隊伍。
在國家教委的支持下,CERNET選拔了以吳建平為首的CERNET專家委員會,李星、張凌等一大批剛剛從海外留學歸來的年輕專家學者成為專家委員會的領導和骨干。25年來,CERNET在技術路線上基本沒有走過彎路,主要的原因就是有這批年輕有為的專家。事實證明,他們把握住了國際技術發展的大趨勢,從而保證了CERNET在每一次更新換代的重要節點上,技術路線的選擇沒有發生失誤。這樣的成功絕非僥幸,而是源于這些年輕專家們長期深入研究一線而對趨勢方向的洞悉。
以吳建平為首的這支專家隊伍,年紀輕、業務好、干勁大。由于他們的團結拼搏,CERNET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技術方向沒走過彎路,一個又一個重大的國家任務都能很好地、甚至是超額地完成,受到了有關領導部門的肯定和信任。
《中國教育網絡》:
您如何評價您在CERNET管委會的工作?
梁猷能:
我很敬佩的清華老書記李傳信同志說過:老梁這個人干事一是不貪、二是肯干。我覺得這是老書記對我在CERNET管委會工作很高的評價。我經常告誡自己:不要圖虛名,要多干實事;做事不要過多計較個人得失,最重要的是把事做成做好。
這不只是我個人的認識,也是清華的傳統,更是25年來所有參與CERNET建設的高校和專家學者們的共同準則。CERNET的成功,是所有參與高校以國家需要為使命,踐行責任,勇于擔當的結果。CERNET,得道者多助!
CERNET25
btа√天堂资源在线官网,а√天堂中文最新版在线下载,一人一狗卡了六个小时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