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均露,原國家計委科技司司長、發展規劃司司長。
建設CERNET要敢為天下先
建設CERNET要敢為天下先
—— 原國家計委科技司司長姜均露
引言 
引言
作為中國互聯網的先行者與創新者,25年來,CERNET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僅培養了中國最早的互聯網用戶,也為中國互聯網技術培養了第一批研究者和建設者,帶動了我國科研信息化的發展,推動了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現代化的深刻變革。
互聯網的發展日新月異,如果不想被淘汰,僅僅跟隨是不夠的,唯有不斷創新,才能走得更快、走得更遠。作為CERNET啟動的直接參與者和決策者,原國家計委科技司司長、發展規劃司司長姜均露在談到CERNET啟動時,感慨地說:“通過創新,我們把CERNET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障礙突破了。如果沒有創新,是堅持不下去的?!?/div>
抓住機遇,打下堅實基礎
抓住機遇,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教育網絡》:
回顧當初CERNET建設的時候,您都有哪些難忘的經歷?
姜均露:
談到CERNET的建設就離不開那個時代背景。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這個指導思想下,形成了一系列政策和觀念的更新,國家開始認識到經濟發展一定要依靠科技,科技一定要面向經濟建設,這也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黨和國家在治國理政方面非常重要的觀念進步。
當時正是我國第八個五年計劃時期,也是我國的國民經濟從粗放型向集約化轉變,逐步由外延型擴大再生產轉向緊密依靠科學技術的內涵型發展道路的重要時期。為了更好地進行科技管理,不少政府部門在組織結構上都作了相應調整。當時的國家計委,也專門成立了科技司,開展了一系列科技扶植工作,如組織科技攻關、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這些工作都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梢哉f,如果當時沒有這樣專門的科技主管機構,很多科技管理工作是難以貫徹落實和快速發展的。
如何發揮科技 “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一方面是重視科技,把“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貫徹落實下去;另一方面,通過國家重點、重大科技攻關的組織來持續推進下去。如當時清華大學、中科院等機構都建立了大量的重點實驗室,主要開展基礎研究。
國家計委的科技工作方針立足于為專家服務,包括三個方面:方向技術、關鍵技術和大生產技術。方向技術是指符合經濟和技術發展的需求,但不強求是否處在發展前沿的科學技術。我們強調科技發展要適度超前,其目的就是使科學發明更加便捷和快速地實現向技術革命的轉化,著重解決技術上的可行性問題,把科學發明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關鍵技術指的是產業和行業發展需要的核心主導技術,目標是推進潛在生產力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大生產技術是在創新技術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工業化、集成化,加速形成完整配套的生產技術體系。
在上述背景下,國家瞄準當時國際領先的互聯網技術方向是正確的,國家計委將其作為重點項目超前安排,并且是當時最大的科技攻關項目之一也是富有遠見的。
1995年,我曾經在某次論壇上發言指出:“中國的崛起是歷史必然。我國已經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電視觀眾,并將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電話用戶和計算機信息網絡的用戶,中國的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必將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只要我們抓住這個機遇,迎接挑戰,就有可能用較短的時間趕上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在未來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的世界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div>
我認為CERNET的建設抓住了歷史機遇,雖然承擔的任務很重,但卻真正帶領我國走向了世界,為我國信息產業打下了良好基礎。
《中國教育網絡》:
為什么選擇和教育部一起來建設CERNET?
姜均露:
上世紀80年代末,互聯網是信息化發展進程中出現的重要的新生事物,是一種方向性的技術。
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有能力來促成CERNET這個項目的單位,一個是中國科學院,另一個是國家教委。當時國家計委專門組織了論證會,中科院和國家教委分別提出了方案,由專家進行評審。結果兩者在伯仲之間,評審分數僅僅相差零點幾分。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討論,我與時任國家教委科技司司長左鐵鏞同志進行了溝通,通過他與國家教委領導和黨組進行了認真討論,決定由國家計委和國家教委兩個部門共同建設CERNET項目。
雙方決定,第一,內部遴選和確定一批大學參與CERNET項目;第二,確定清華大學為牽頭單位。這樣重大的科研項目,群龍無首不行;第三,選擇一批有志向的年輕骨干人員來承擔這項任務。為此,專門成立了CERNET管理委員會,后來又成立了CERNET專家委員會,包含吳建平、李星等一大批年富力強的專家由此參與到了CERNET規劃和建設工作中來。
1994年,國家計委“特急”批復了“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示范工程”建設項目。由國家教委主持,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東北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電子科技大學等10所高校承擔建設。具體要求是“一年一變化,三年上臺階”。實際上,在第三年的時候,很多大學都接入了CERNET,“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示范工程”建設項目提前完成國家驗收,并且獲得驗收專家的一致好評。
順勢而為,CERNET未來可期
順勢而為,CERNET未來可期
《中國教育網絡》:
您認為CERNET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姜均露:
當年針對CERNET的建設,國家提出分兩個階段,分步實施。第一階段的目標是“怎么走”,要求到1996年,建立主干網絡和國際聯網,完成網絡中心、區域網絡中心、網絡管理和初步的網絡應用;第二階段也可以用三個字概括“走到哪”,要求到2000年,建成各地區網絡連接,全國大部分高校完成網絡接入,為高等教育提供豐富的網絡應用資源。
1995年12月,CERNET示范工程通過國家驗收。我認為當時CERNET實現了“我們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用較短的時間趕上世界發達國家水平”的國家要求,我們對CERNET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在中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必須是國家行為,否則就會走彎路。因此,CERNET建設必須要從國家戰略的層面推動計劃、政策、資源等多個方面的統一協調,獲得廣泛支持,才能夠持續發展。CERNET建設符合國家發展的戰略需求,適應國家科技進步的整體規劃,方向對頭,參與建設的各個高校志同道合,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可以說,CERNET初期的10所大學是和而不同。各高校對于互聯網發展的大方向完全認同和擁護,對于項目重要性的認識也高度一致;同時,各個學校在工作中又各有所長,在CERNET的建設中做出了各自的突出貢獻。因此可以說,CERNET項目讓各高校真正地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力量都貢獻和發揮出來了,CERNET的成功是所有參與高校的成功。
《中國教育網絡》:
您如何評價CERNET最初的建設者?
姜均露: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涌現出很多默默無聞的英雄人物,他們對國家的貢獻非常大。其中信息技術工作者在推動社會的進步方面尤為突出。
吳建平同志在互聯網領域無論是業務發展還是學術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為我國互聯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他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又于最近入選了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可謂實至名歸。
在下一代互聯網過渡技術研究領域,李星同志帶領科研團隊做了非常多的基礎研究,很多已經成為國際標準,在技術創新方面非常成功。
這些科技進步不但推動了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效提升了中國在世界互聯網競爭格局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這些成就的取得,CERNET建設者功不可沒。
互聯網是在發展中不斷完善的,25年來,CERNET的發展充分體現了這一特征。因此,發展互聯網就要堅持發展的眼光,發展CERNET就要敢為天下先。希望CERNET盯住互聯網領域的前沿技術、關鍵技術,加速下一代互聯網核心技術的研究,繼續在國家IPv6規模部署的行動中發揮表率作用,為中國從互聯網大國走向互聯網強國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CERNET25
btа√天堂资源在线官网,а√天堂中文最新版在线下载,一人一狗卡了六个小时视频